民生頭條

林志玲產後身材火辣 全靠這個「秘密武器」

1
醫師大玩分身術?正咩:現在大家都愛這款
2
40歲像70歲!女嘆容貌走樣無吸引力
3
球友打球突心肌梗塞無呼吸心跳 國軍高雄總醫院搶回一命
4
「主動脈瘤擴大」成奪命未爆彈!保命這樣做
5
「全身型膿疱性乾癬」恐引爆皮膚重症!出現6大症狀速就醫
6
預防癌症發生!北市預計推國中男生施打HPV疫苗
7
6旬婦口腔劇痛、苦尋解方四年!竟是「這病」在搞鬼
8
頑固性高血壓年輕患者 靠「這1治療」藥物成功減量
9
當機多年的大腦重新啟動!rTMS助腦瘤女擺脫憂鬱
10
誤認長新冠!5旬男久咳會喘竟是「急性血癌」
WHO世界免疫週跨國舉行 國際藥廠倡議全年齡疫苗接種

記者楊艾庭/綜合報導 由世界衛生組織(WHO)發起的世界免疫週,今年於4月24日到30日舉行,今年的主題是 “The Big Catch-Up” ,希望藉由推廣接種疫苗,保護各年齡的民眾免受傳染性疾病的侵害。身為台灣公共衛生好夥伴的英國知名國際大藥廠,多年來倡議並呼應世界衛生組織全年齡預防接種(life-course immunization)的觀念,不僅提供各年齡層在每個階段可能發生的傳染疾病疫苗,建立免疫防護,同時積極和台灣相關單位合作,共同推動完整成人疫苗接種的環境。 疫苗接種降低傳染性疾病散播 發揮群體保護效果 並有效減少抗生素使用。(圖/藥廠提供) 倡議全年齡預防接種 提供台灣13種疫苗 藥廠研發的疫苗每天有150萬劑在全球使用,每10個幼童,就有4個接種該藥廠生產的疫苗,是業界提供跨年齡疫苗種類最廣的藥廠之一。藥廠在台灣成立44年,從最早引進的白喉、百日咳、破傷風三合一以及肝炎疫苗,到近期的B型腦膜炎雙球菌疫苗、帶狀疱疹疫苗等,多達13支,提供各年齡層包含嬰兒、幼童、孕婦、成年人、老年人、旅遊者等各階段保護。台灣總經理余慧明表示, 「我們在台灣提供從幼童到成人的完整疫苗,同時我們也倡議全年齡的預防接種計畫,尤其是提升成年人的接種意識,為台灣公共衛生盡力。」 疫苗接種降低傳染性疾病散播 發揮群體保護效果 並有效減少抗生素使用 疫苗施打是目前公共衛生政策中,性價比最高的措施之一,不僅對個人健康有助益,也可有效節省潛在醫療支出。廣泛施打疫苗也可促進群體免疫,部分族群因年紀太大、免疫系統未發展完全的新生兒、或是有嚴重疾病而無法接種疫苗,也可以受益於群體保護(Herd Protection)的效果。世界衛生組織的報告也指出,若能廣泛使用現有的疫苗,可以減低抗生素的使用以及抗生素抗藥性(Antimicrobial resistance)的問題。 根據歐洲疫苗協會(Vaccines Europe)的研究報告,疫苗施打可以大幅減少因傳染病導致的發病率和死亡率,每年可拯救全球200至300萬的生命。有效的疫苗施打計畫也可以減輕醫療體系的支出和預算壓力。台灣疫苗推動協會秘書長,同時也是台大兒童醫院兒童感染科主任呂俊毅醫師表示,「疫苗可以預防很多細菌或是病毒引發的傳染病。疫苗除了減少傳染病帶來的疾病與死亡,還可以透過降低抗生素的使用,減緩抗生素的抗藥性。同時,疫苗施打後省下來的醫療支出,可以拿來應用在其他公衛領域或是研發新的製藥。」 迎接超高齡社會 台灣成人疫苗接種懶人包 供民眾參考 根據國發會的推估,台灣即將於2025年步入超高齡社會,也就是65歲以上的人口比例超過總人數的20% ,到了2070年,推估其占比將達到43.6%。根據國際老齡化聯合會(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n Aging) 研究報告,如果能投資成人疫苗計畫,對醫療和社會整體投資報酬率可達40%到300%不等,這樣的投資報酬率來自於中老年人持續的工作生產力和勞動參與力、稅金收納、醫療支出的減少,以及減少老年照護等支出壓力。 歐洲Supporting Active Ageing Through Immunisation (SAATI) Partnership曾經研究過全年齡疫苗接種對於國家未來經濟優勢的影響,以荷蘭為例,每投資1歐元在50歲以上民眾的疫苗接種計畫,可以產生4.2歐元的效益,這些效益對於老化的歐洲人口特別重要,預估到2025年,歐洲有一半的人口將超過50歲以上,相關措施已刻不容緩。 在台灣,疫苗推動協會(TIVS)也以衛福部疾管署的成人預防接種建議表為基礎,統整「成人疫苗接種懶人包」,介紹九種疫苗:破傷風、白喉、百日咳相關疫苗;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季節性流感疫苗;B型肝炎疫苗;A型肝炎疫苗;肺炎鏈球菌疫苗;日本腦炎疫苗;人類乳突病毒疫苗以及帶狀疱疹疫苗。建議民眾能定期審視自身健康狀況,終其一生應諮詢醫師接種合適疫苗。
打鼾恐是「睡眠呼吸中止症」 簡單1篩檢10分鐘搞定

記者楊艾庭/綜合報導 睡眠障礙影響健康甚鉅,失眠者在白天時經常感覺疲倦,也影響到工作效率與情緒。台灣睡眠醫學學會針對40到65歲民眾的最新調查發現,全台慢性失眠症盛行率高達10.7%,也就是全台有超過230萬人罹患慢性失眠症,平均每9人就有1人受慢性失眠之苦;此外,臺灣男性每5人就有1人出現「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Obstructive Sleep Apnea,OSA )」常見的打鼾症狀。 杭良文主任分析,「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會造成間歇性缺氧,導致性全身發炎體質,加速老化,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或帕金森氏症的風險,若不盡早治療,將可能造成更多共病危機,甚至死亡風險。(圖/中國附醫提供)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睡眠醫學中心、胸腔科杭良文主任表示,「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最常見的症狀以打鼾為主,然而,不少民眾對於相關睡眠檢測往往得花一個晚上在臉上、脖子貼滿電線,或是需要麻醉進行呼吸道組織塌陷的檢查,望而卻步;為了幫助打鼾民眾找到問題並緩解憂慮,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五月起啟用「AI上呼吸道檢測儀」,運用超音波檢測儀加上AI導航,最快在10分鐘內完成篩檢,並預測是否罹患睡眠呼吸中止症,這也是全球最快的檢測睡眠呼吸中止症的工具。 杭良文主任進一步指出,他的臨床觀察,有打鼾症狀者,約有一半以上患有睡眠呼吸中止症。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常見的症狀,日間會睡不飽、嗜睡、精神不濟、注意力不集中、容易疲倦、記憶力減退、早晨頭痛、脾氣暴躁、口乾、憂鬱等;夜間為打鼾、睡眠中呼吸中斷、嗆醒、睡眠中斷、失眠等。在診間經常看到病人的太太抱怨先生打鼾聲音太大,吵得讓人失眠,甚至得分房睡;或是突然的沒有鼾聲,也會嚇到枕邊人擔心先生的安危。詢問患者白天的症狀,多半有嗜睡、記憶力變差、情緒暴躁、夜間頻尿、時常做惡夢等情況。 杭良文主任分析,「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會造成間歇性缺氧,導致性全身發炎體質,加速老化,增加心血管疾病,若不盡早治療,將可能造成更多共病危機,甚至死亡風險。治療方面,患者於夜間在家中使用「單相陽壓呼吸器」改善缺氧、呼吸中止症狀,進而減緩老化、失能速度及減少心血管疾病。 杭良文主任說明,一般診斷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方法,除了簡易型居家睡眠檢測外,最常使用常規標準工具為「睡眠多項生理檢查(Polysomnography / PSG )」:即腦波圖、眼動圖(EOG)、肌電圖(EMG)、心電圖、血氧飽和度、脈搏、口鼻呼吸氣流(Nasal– oral Air Flow)、胸腹呼吸動作(Thoracic Abdominal Effort)等,確診後若需進一步觀察上呼吸道組織塌陷型態及位置,則需要進入上呼吸道執行「藥物誘導睡眠內視鏡(DISE)」,以提供更有效率之治療規劃。然而,藥物誘導睡眠內視鏡,需要進行麻醉,並進行約1小時侵入性檢查,執行過程亦具有相當風險。 「AI上呼吸道檢測儀」透過雷射定位系統自動掃描,受檢者平躺,於10~15分鐘清醒時快速檢測上呼吸道組織,透過機器手臂進行超音波探頭扇形掃描蒐集上呼吸道軟顎、口咽、舌根與會厭軟體之連續影像,進行分析提供上呼吸道組織塌陷風險評估,準確率達89%。(圖/中國附醫提供) 為了免除民眾對於侵入式檢查呼吸道組織的擔憂,以及省去睡眠多項生理檢查,杭良文主任帶領專家團隊,研發「AI上呼吸道檢測儀」,避開了麻醉風險。「AI上呼吸道檢測儀」是以超音波掃描上呼吸道內組織,檢查軟顎、口咽、舌底、會厭軟骨在正常呼吸和深吸氣憋住之後的型態與位置變化,以AI大數據輔助分析,預測上呼吸道組織是否塌陷,準確率高達89%。 杭良文主任強調,「AI上呼吸道檢測儀」具備「安全、快速、準確、標準」四大優點,比較傳統診療方式更方便與精準:透過雷射定位系統自動掃描,減少人為差異,確保結果的一致性,經過精密上呼吸道AI分析,民眾能在意識清楚的狀態下進行10到15分鐘的快速檢測,並得到分析結果報告,這項新篩檢服務能提高民眾對睡眠呼吸中止症篩檢的接受度,進而增加就醫治療的機會。
皮膚病要人命!女子坐月子患「膿疱性乾癬」用葉克膜與死神拔河一個月

記者楊艾庭/臺北報導 皮膚病嚴重起來竟會要人命!33歲陳小姐在坐月子時皮膚異常,膿疱從眼周、嘴巴、脖子蔓延到手肘、屁股,全身皮膚皺褶與關節處嚴重潰爛,起初看了兩、三家皮膚科診所,前後用了止癢藥、止痛藥和消炎藥都沒有效果,因症狀太嚴重,在醫師建議下住院治療,才終於確診全身型膿疱性乾癬,治療期間甚至因病導致免疫力低下,感染肺炎而昏迷,送入加護病房插管使用葉克膜,與死神拔河一個月才救回一命。 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eneralized Pustular Psoriasis , 簡稱GPP)是影響遍及全身內外的皮膚重症。(圖/記者拍攝) 台灣皮膚科醫學會理事長趙曉秋表示,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eneralized Pustular Psoriasis , 簡稱GPP)是影響遍及全身內外的皮膚重症,據統計全台約有500多位病患,急性發作期不僅病程發展兇猛且症狀持續時間長(膿疱超過3個月未消退),還具反覆發作的特性,患者面對未知的急性發作,如同背負不定時炸彈,急需有快速緩解症狀並有效預防復發的治療方式。值得慶幸的是,目前已發展出針對GPP關鍵致病機轉IL-36發炎路徑所設計的生物製劑,突破過往全身型膿疱性乾癬無專用藥物可用的困境,幫助患者快速控制症狀、消除膿疱,為全身型膿疱性乾癬樹立精準治療的劃時代里程碑。 少見皮膚重症GPP恐伴致命併發症 台病友每10位就有3位延遲半年診斷 台灣皮膚科醫學會理事、台北林口長庚醫院皮膚部副教授級主治醫師黃毓惠說明,全身型膿疱性乾癬是一種少見的自體免疫發炎疾病,好發於40到60歲成年人,女性發生比例較高,典型症狀為皮膚出現大面積的膿疱、紅斑、脫屑,還經常伴隨疼痛、發燒、疲倦等全身性症狀,如果沒有及時治療,嚴重恐併發敗血症、心肺腎多重器官衰竭等致命併發症,拖越久越危險。然而,全身型膿疱性乾癬的誘發原因多元且多無法預測,像是遺傳因素、懷孕、壓力、環境、藥物影響,甚至是感染Covid-19都有可能導致疾病發作,可以說每個人都具有潛在風險,因此,提高大眾對全身型膿疱性乾癬的認識,促使有症狀的患者及早就醫是刻不容緩的重要課題。 根據2022年一項調查報告顯示,台灣的全身型膿疱性乾癬患者平均看3位醫師才能確診。黃毓惠醫師強調,由於全身型膿疱性乾癬較為少見,未被台灣民眾廣泛認識,平均每10位患者就有3位歷經半年以上才確診。此外,全身型膿疱性乾癬的部分症狀與一般斑塊型乾癬相似,例如皮膚患處泛紅、脫屑,所以常被誤認為是一般乾癬,典型的膿疱症狀也常被當成是感染處理,種種原因導致診斷更為複雜,也曾見過患者因為沒有對症治療而不見成效,轉尋求青草藥調理或民俗偏方,結果反而導致免疫力失調,症狀大幅惡化,顯見正確疾病衛教的推廣還有許多努力空間。 GPP治療首重快速控制急性發作 鎖定IL-36發炎路徑精準治療 黃毓惠醫師強調,全身型膿疱性乾癬的急性發作會依據不同患者有相異的發作頻率,逾7成患者在2年內會數度發生重度急性發作,目前也難以有效地預測或是預防,一旦發病,皮膚會快速出現大量密集的膿疱並伴隨刀割、火燒般的疼痛,近5成患者在急性發作時無法自理生活,更遑論正常工作,即使病情好轉,仍因為害怕再次急性發作而陷入憂慮,而且有高達三分之一的患者在接受全身性治療後仍有膿疱殘留。因此,對於背負健康、生活、經濟三大負擔的全身型膿疱性患者而言,提供可以快速消除膿疱又能預防復發的治療方案是改善患者現況的重要課題。
血友病新福音!健保五月起擴大給付

記者楊艾庭/綜合報導 一名重度B型血友病的中年男性過去持續使用長效型凝血因子預防出血,整體控制良好,但去年發現消化道有腫塊需開刀切除,在手術中需要補充凝血因子,當時健保規定僅給付短效型藥物,施打頻率提高、需要密切監測,手術當下、術後皆經過多次調整補充藥物,確保患者不因出血危及生命,術後又要再安排調整回長效藥物,耗費醫病間許多時間心力。 健保開放長效型第九凝血因子需求性治療,讓原本已經使用該藥物做出血預防的患者,也不用在緊急需求時轉換藥物!(圖/群萃公關提供) 健保署日前公告,5月1日起B型血友病患者於需求性治療時,能使用長效第九凝血因子製劑,放寬後除了能降低醫護監督患者狀況機動調整藥物之人力時間之外,原本已經在使用該藥物做出血預防的患者,也不用在緊急需求時轉換藥物!也正好呼應2023年世界血友病聯盟今年世界血友病日之主題-  Access For All: Prevention of bleeds,意旨為血友病患者確保治療以及照護的可近性,並且做好出血的預防防護。 血友病是一種先天出血性疾病,基因缺陷造成血液中缺乏某一種凝血因子,導致凝血功能異常,健保署統計目前台灣血友病人數約近1200人,以男性病患為主。輕度血友病者在有創傷或手術時會有出血的問題,但中、重度患者,除受傷外,日常也可能會自發性出血,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特殊血液病防治中心林佩瑾主任說明,最常發生的部位為關節處,雖沒有立即危險,但長時間反覆可能會導致關節變形,許多患者因此需要置換人工關節。 林佩瑾主任說明,為了避免不可逆的傷害,重度患者日常就需要補充凝血因子至一定濃度,在出血事件發生前定期施打,減少自發性出血次數以及出血的嚴重度,而長效型藥物對這類患者更顯重要,因注射次數少、作用時間長,方便性高。但這類患者若遇到手術需求或意外受傷大量出血時,仍須仰賴緊急注射凝血因子,健保將長效型藥物納入需求性給付範圍,可讓醫護人員更好掌握施打時間與頻率,減少人力負擔、提升整體治療品質、在備藥與治療上更簡便,而對於患者,可以減少藥物頻繁轉換所帶來的風險與負擔,符合國際治療趨勢以及醫病需求。
抗癌膚癢有如「無數螞蟻狂咬」 中醫輔助治療舒緩不適

記者楊艾庭/綜合報導 黃小姐因罹患乳癌接受抗癌標靶藥物治療,因藥物副作物出現皮膚刺癢,全身有如無數螞蟻在咬,遇到天熱流汗更是嚴重。經光田綜合醫院中醫部內婦兒科周芳伃醫師依病患體質以中藥調理,有效改善刺癢難耐的情況,醫師特別提醒,中醫癌症輔助治療並非通用藥方,視病情症狀因人而異,必須經由中醫對症下藥才能見效。 光田醫院中醫部周芳伃醫師依病患體質以中藥調理,舒緩抗癌皮膚刺癢症狀,圖非病患。(圖/光田醫院提供) 腫瘤治療方式日新月異,除了外科手術切除之外,還有化學治療、放射線治療以及標靶治療。隨著癌細胞內部調控分子被逐漸了解,標靶治療也成為有效的癌症治療方式之一,部分標靶藥物影響癌細胞表皮生長接受器(EGFR),可以抑制癌細胞生長。然而,這些治療在破壞和消滅腫瘤細胞的同時,皮膚也連帶遭受抗癌藥物的影響而出現異常反應, 41歲的黃小姐從事貿易工作多年,因罹患乳癌接受治療並持續服用抗癌標靶藥物治療。後來開始出現皮膚刺癢症狀,從背部開始延伸至腰部、胸部、腹部、四肢、全身,偶爾曾出現少許小水泡,從皮膚外觀看不出明顯異樣難以求醫,但刺癢起來時全身像有無數螞蟻在咬,天氣熱或運動後症狀加重。 黃小姐說, 自己罹癌之前非常熱愛運動和戶外活動,現在病情控制住後,已漸漸重拾運動習慣,但每次一運動身體熱起來,刺癢感就隨之發作,忍不住時會一直抓,自己也想適度地繼續走出戶外休閒和輕旅行有助身心逐漸好起來。雖有此想法,但想出門又怕天氣熱,皮膚刺癢可能不時發作,走出戶外的念頭就一直躊躇不前。 黃小姐經由朋友介紹知道中醫也有癌症輔助治療,來到光田綜合醫院中醫部,內婦兒科主治醫師周芳伃詢問黃小姐病情後了解,患者以往不曾有過皮膚刺癢問題,直到使用標靶藥物後才出現此症狀,依病歷顯示使用的抗癌標靶藥物,文獻搜尋也證實標靶藥物容易引起皮膚不良反應。 周芳伃醫師指出,以中醫觀點解釋,黃小姐的症狀是藥物副作用導致熱毒內蘊,內熱耗傷陰液,陰虛發熱,造成患者全身皮膚刺癢、怕熱,經常口乾喜好冰飲,也容易便秘。依症狀處方使用生地黃、麥門冬滋潤身體、增加陰血;大黃、枳實提高新陳代謝、排除熱毒。也特別提醒,這個藥方不是通用藥方,病情症狀因人而異,必須經由中醫對症下藥才會有效。 黃小姐回診時說,服用中藥調理一週後就有明顯改善,運動時身體熱起來不再感到刺癢,可以盡情流汗運動。中醫藥粉可隨身攜帶,也方便在外服用,接下來可以開始安排各種旅遊活動也不用擔心了。 周芳伃醫師說,抗癌標靶藥物容易引起皮膚不良反應,例如甲溝炎、毛髮改變、皮膚癢、皮膚乾燥、皮膚龜裂、皰疹等,以中醫觀點切入是屬於中藥毒的症狀,熱毒內蘊耗傷陰血,陰虛發熱,會讓皮膚症狀加重。雖然大部分並不嚴重到危及生命,但卻可能影響生活品質,嚴重時抗癌治療甚至必須被迫暫停,抗癌之路若有上述問題,不要一味隱忍,可嘗試中醫輔助治療調理,以改善不適症狀。
國軍高雄總醫院岡山分院藝韻墨彩 病患心靈好療癒

《圖:岡山分院藝韻墨彩 讓病患、醫護心靈好療癒/記者莊全成攝》 【記者莊全成/高雄報導】為舒緩醫護人員的壓力及緩和來院病患的緊張心情,國軍高雄總醫院岡山分院特別邀請高雄市懷古門美術研究協會,薛清茂、邱敏田、施珊珊、蔡美智、何麗雪、何麗莉、高秋美、黃美雲及雷日晶老師,舉辦「藝韻墨彩」聯合畫展。今(19)日上午由分院長王強庭上校主持開幕活動。《圖:岡山分院藝韻墨彩 讓病患、醫護心靈好療癒/記者莊全成攝》 分院長王強庭表示,本次共計展出33件彩墨藝術大作,展期至7月底止,期望藉由畫作給予醫院醫護人員及病患放鬆療癒的心靈饗宴,也為岡山分院增添藝文氣息,提升官兵及就診民眾更舒適的醫療空間。
Page 1 of 4 1 2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