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頭條

HPV疫苗可預防7成以上子宮頸癌!掌握接種「前、中、後」3步驟

1
45歲男高樓下墜「肝臟碎裂」瀕死!緊急手術奇蹟生還
2
長庚醫院深化南向合作 疫情解封後首度與馬來亞大學實體交流
3
高雄知名醫院推運動醫學 提供運動員全方位照護
4
免費糞便潛血採檢 抓出無症狀大腸癌
5
長期鼻塞+止不住的黃鼻涕?鼻竇炎呼吸暢通靠這招
6
不孕症已非絕症!癌症、罕病都能「好孕」
7
1歲女童眼球震顫、斜視 透過「視覺復能」成功從失焦到追焦
8
天選之人是後天養成!醫曝掌握「1關鍵」才能安心迎向解封新生活
9
孩子長不高只能喝轉骨方?醫:每天喝2杯這飲品更重要!
10
孩子總是不專心?職能治療師傳授「4遊戲」培養專注力
爸媽放心了!6個月以上嬰幼兒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有新解方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嬰幼兒異膚照護難題多!今年5歲的「泡泡男孩」,兩年前從公園返家,小腿出現細細紅點,起初以為蚊蟲叮咬,沒想到病灶漸漸擴及四肢與全身,就醫確診為異位性皮膚炎,更嚴重時併發汗皰疹,身上與十根手指滿是傷口,是全幼稚園唯一無法使用防疫酒精的人。另外,男孩對豬肉豬油、帶殼海鮮與燕麥等食物過敏,曾因使用類固醇1.5個月長胖1/4個自己,媽媽看著家中20條效果有限的藥膏掉眼淚,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幸好,男孩後來在醫師評估下接受生物製劑治療,病況才終於獲得穩定控制。國際研究顯示,嬰幼兒異膚及早使用生物製劑,有機會調整體質,阻斷鼻過敏與氣喘等其他過敏相關疾病的進展。 台灣兒童過敏氣喘免疫及風濕病醫學會與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表示,6個月以上嬰幼兒異位性皮膚炎有新解,呼籲及早治療。(圖/異象公關提供) 每10位兒童就有1人罹病,一人生病影響全家 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慢性發炎且反覆發作的皮膚疾病,主要表現症狀包括嚴重搔癢、紅斑、丘疹、皮膚乾燥無光澤,但反覆搔抓破皮滲液,長期下來易造成皮膚苔癬化,變得又厚又硬。統計資料顯示,台灣兒童異位性皮膚炎的發生率呈現上升趨勢,約每10位兒童就有1人罹病,影響所及不僅在於個人皮膚,更關乎健康與整個家庭。 台灣兒童過敏氣喘免疫及風濕病醫學會理事長暨高雄市立小港醫院副院長洪志興表示,異位性皮膚炎搔癢特別好發於夜間,嬰幼兒半夜搔抓造成睡眠品質變差,容易影響生長激素分泌與發育。此外,嬰幼兒異膚反覆發作,長期也會增加焦慮憂鬱、傷口感染甚至需住院治療的風險,對未來人格發展與成長易有不良的發展;就連家人的生活,包括睡眠、經濟與人際關係也面臨巨大壓力,尤其是媽媽,經常被責怪為不用心照顧孩子。 嬰幼兒異膚治療照護好難!長期用藥安全嗎? 台灣兒童過敏氣喘免疫及風濕病醫學會秘書長暨林口長庚醫院兒童過敏氣喘風濕科教授級主治醫師姚宗杰表示,異位性皮膚炎患者中,6歲以下嬰幼兒所占比例最高,且大部分2-3個月時就發病,而嬰幼兒也是最讓家長憂心的族群。 新北市立土城醫院皮膚科主任暨林口長庚醫院兒童皮膚科醫師楊靜宜進一步說明,臨床針對嬰幼兒異膚,會依據病情嚴重程度而給予不同強度的藥物,但嬰幼兒發育尚在起步階段,長期使用類固醇容易有皮膚變薄萎縮、肥胖、影響發育等副作用隱憂,經常使用免疫抑制劑需定期監測肝腎功能,就連餵藥,也需考慮寶寶的吞厭能力、會不會吐光光? 門診中就有不少類似的案例。除了前述「泡泡男孩」,3歲時異膚大爆發的「蘋果女孩」也是類固醇一再換為更強效的種類,且在沒有預期的停用時間之下,父母擔心影響發育,一度改看中醫,卻導致疾病更嚴重!而出生幾個月就發作的「小羅伊」,全身70%異膚病灶,因為還不會吃東西,每次爸媽餵藥必須用灌的,但小羅伊不喜歡,總是用盡全身力氣抵抗,最後藥物全吐光光,直到改用生物製劑,「很開心只要痛一下下」就能換來優質睡眠和正常皮膚。 隨著醫療進步,目前也有安全性高且有助長期穩控疾病的生物製劑可以選擇。楊靜宜主任將人體比喻為一個國家而皮膚為城牆,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的成因除了自我的城牆較薄弱,另一部份來自自我的免疫軍隊叛變,當編號4跟13的軍隊叛亂了、去攻擊自己城牆(皮膚),造成反覆的發炎反應。傳統治療方式是一視同仁地要求全部軍隊乖乖聽話,而生物製劑則是精準鎖定叛亂的軍隊做壓制,影響層面小,安全性高,6個月以上寶寶也能在醫師建議下使用,幫助長期穩控異膚。 異膚治療新觀念!生物製劑助調整體質,早期阻斷過敏進行曲 特別的是,生物製劑對於異位性皮膚炎的意義,也逐漸與傳統中醫的三伏貼冬病夏治概念一樣,都具有調整體質的作用。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理事長暨臺大醫學院皮膚科教授朱家瑜表示,國際醫學專家Thomas Bieber去年《JACI過敏及臨床免疫學期刊》發表的一篇研究就提到,異位性皮膚炎是「過敏進行曲」(Atopic march)的驅動者,只要屬於早發、年輕與嚴重三種型態,未來引發食物過敏、鼻過敏和氣喘等過敏相關疾病的風險也較高,而生物製劑精準治療,若能早期介入嬰幼兒中重度異膚治療,不但有助長期緩解症狀,也有機會早期阻斷過敏進行曲,降低近4成過敏相關疾病的風險,達到類似調整體質的效果。 有鑑於此,台灣兒童過敏氣喘免疫及風濕病醫學會與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鼓勵家長,嬰幼兒異膚治療要趁早,把握6歲前積極治療,配合多方照護,定期回診、持續用藥、做好保濕,異膚兒童也能像其他小孩一樣,快樂享受童年。
確診=走向失能!醫籲「巴金森氏症」患者 務必及早求診治療

記者楊艾庭/臺北報導 巴金森氏症是台灣常見的神經退化性疾病,發生率僅次於阿茲海默症,以盛行率計算,每一百名65歲以上人口即有一名為巴金森氏症患者,並非僅有年長者會患病,40歲前罹病的早發性巴金森氏症患者亦佔2-10% 。根據健保資料庫最新統計,全台巴金森氏症患者已近8萬人,但以盛行率推論,應仍有許多潛在患者尚未發現或確診。 巴金森氏症數十年治療困境出現一線曙光!劃時代發明將有望逆轉巴金森氏症!(圖/精萃公關提供) 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胡朝榮醫師說明,巴金森氏症的典型臨床症狀以動作功能障礙為主,一開始容易出現手腳顫抖、僵硬、動作緩慢、步態不穩,且臉部容易沒有表情或不自覺流口水,一旦出現其中兩個以上症狀就應留意可能是巴金森氏症,不過,很多民眾容易誤以為是老年人功能退化所致,因此初期容易忽略,往往等到症狀嚴重影響日常生活時,到醫院檢查後才確診。因此,醫師呼籲,若出現動作緩慢、步態不穩應留意,及早至神經內科求診! 治療數十年陷瓶頸,藥效衰退、副作用讓患者苦不堪言! 雙和醫院神經科鄔定宇醫師說明,巴金森氏症是由於腦部黑質組織中的神經細胞受損、死亡,導致負責神經傳導的多巴胺分泌不足,進而引發運動障礙,現有治療多以補充多巴胺藥物或物理復健為主,以維持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為目標,但僅能減輕症狀,無法解決源頭問題。 巴金森氏症過往數十年來治療無法突破,雙和醫院神經科洪千岱醫師指出,隨著疾病進程、藥效波動,患者往往需要增加藥量,副作用隨之增加。且一旦過了藥物蜜月期,藥效容易出現波段起伏,當多巴胺濃度過高時、患者容易產生四肢不自主亂動「異動症」現象,而當體內多巴胺濃度過低時,患者卻變成意識清晰、但身體無法動彈的「斷電」狀態,不僅十分困擾也很危險。 胡朝榮醫師分享,曾有巴金森氏症患者因藥效波動,在過馬路時突然「凍住」、差點發生車禍,除了藥效起伏、無法自主控制身體,巴金森氏症患者還可能出現姿勢型低血壓、突然昏倒等狀況,患者日常生活可謂危機四伏,也因此無論是因為巴金森氏症疾病本身,或是併發症、副作用等狀況,患者晚期常以輪椅代步、逐步走向失能。 數十年治療困境在近期出現曙光,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林宏裕榮譽教授,在罹患巴金森氏症之後決心投入研發,開創全新療法,透過低能量近紅外線光療搭配氫水補充,活化已受損的神經細胞元,臨床研究已幫助17名患者告別行動不便,相關成果也已發表在國際醫學期刊《Medicine》將有望逆轉巴金森氏症。
北科大教授患「巴金森氏症」 經7年研究成功開發新療法、擺脫輪椅代步!

記者楊艾庭/臺北報導 WHO指出全球有超過850萬人罹患巴金森氏症,造成580萬人餘生失能、近33萬人死亡,嚴重程度逐年加劇,因此列入神經系統疾病全球行動計畫重點。全台亦有近8萬名巴金森氏症患者,且人數逐年成長。 為紀念全球首位發現巴金森氏症的英國醫師詹姆士. 巴金森(Dr. James Parkinson),1996年歐洲巴金森氏症協會將巴金森醫師的生日4月11日訂為「世界巴金森氏症日」。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胡朝榮醫師表示,巴金森氏症是常見的神經退化性疾病,好發於60歲左右,以現今社會來說並非高齡,反而正值承上啟下的年紀,而且巴金森氏症並非老年人專屬疾病,近年青壯年罹患早發性巴金森氏症更時有所聞,造成家庭與社會龐大負擔,民眾不可不慎! 同樣身為病友的臺北科技大學林宏裕榮譽教授投入七年時間研究,最終成功開發創新治療方法,有機會扭轉巴金森氏症患者的未來!(圖/臺北科技大學提供) 雙和醫院神經科主治醫師鄔定宇分享,巴金森氏症通常會出現手腳顫抖或僵硬無法擺動、走路碎步、面具臉等,影響工作表現與日常行動,且容易產生失智等併發症,嚴重者常導致失能。雙和醫院神經科主治醫師洪千岱指出,巴金森氏症過往藥物治療或復健治療僅能減輕症狀,但隨著病程嚴重、藥效減退,藥量不只增加還合併藥效波動不穩定的現象,為患者與照顧者的身心帶來沉重負擔。 巴金森氏症數十年治療困境在近期出現一線曙光,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林宏裕榮譽教授,在罹患巴金森氏症之後決心投入研發,成功開創全新療法,透過低能量近紅外線光療搭配氫水補充,直接從源頭著手、活化已受損的神經細胞元,臨床研究已幫助17名患者告別行動不便、重拾美好人生,相關成果也已發表在國際醫學期刊《Medicine》,劃時代發明將有望逆轉巴金森氏症! 「台灣愛迪生」創新療法,有望逆轉病情! 有「臺灣愛迪生」之譽的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林宏裕榮譽教授,迄今累積數十項發明與專利,更投身公益50年,曾於2010年榮獲《富比世》雜誌亞洲慈善英雄排行榜,沒想到卻在同一年罹患了巴金森氏症,從此開啟了深受藥物副作用困擾與輪椅代步的生活。 有感於巴金森氏症的治療限制,林宏裕教授投入七年時間研究,最終成功開發創新治療方法,透過低能量近紅外線光療(PBM)活化已受損的細胞,同時補充氫水以避免細胞被過度破壞而老化,從根本解決了多巴胺神經元障礙問題。 雙和醫院臨床研究也證實其有效性,連續兩週使用下,早晚各15分鐘的治療,改善了17名巴金森氏症患者的運動障礙問題,有機會就此擺脫輪椅、恢復自主行動能力!接下來也將展開大型臨床研究,期待能及早讓此療法成為巴金森氏症的治療新選擇,林宏裕教授的劃時代研發,將有可能改變全球巴金森氏症患者命運,自此開始,巴金森氏症將不再是不可逆的疾病!
線雕不只凍齡還「逆齡」 究竟埋線拉提夯什麼?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許多女性隨著年齡增長,越來越不愛照鏡子,就怕看到鏡中反射出自己臉部膠原蛋白流失、皮膚抵抗不住地心引力而鬆弛的模樣!所幸美容醫學發展日新月異,民眾可以透過多種療程,來達到視覺上凍齡、甚至逆齡的效果。其中,可以打造大面積快速緊緻、局部線雕修飾的「拉提埋線」,近幾年更是屢屢登上熱門醫美療程排行榜。 技術含量高!拉提埋線靠倒鉤拉力有效對抗地心引力 知名醫美診所專任主治醫師黃傑提到,拉提埋線的靈感,其實是來自於「手術縫合線」。1990年代,俄國整型外科權威Dr.Marlen Sulamanidze(馬倫・蘇拉曼尼澤)在進行顏面外科手術時發現,醫用縫合線似乎可以刺激膠原蛋白增生,來達到面部皮膚拉提的效果,自此,拉提埋線技術的開發,可說是開啟了新篇章,隨著時間發展,不僅改變了線材的材質,還加入了「倒鉤」以增強拉提效果。 「無論多麼勤擦保養品,或做局部運動來緊實面部肌膚,都難以對抗地心引力產生的拉力。」黃傑醫師說,拉提埋線是利用可被人體吸收的線材,將面部下垂的結締組織與相較緊緻的皮膚部位,如頭皮、髮際線來做連結,在非常短的時間內,讓肌膚獲得固定性與維持力,無論是線材粗細、倒鉤數量、倒鉤角度還是線材置放位置,都跟療程結果息息相關,可以說是「技術含量相當高」的醫美療程。 黃傑醫師表示,拉提埋線僅需15分鐘,幾乎沒有傷口、恢復期短。圖源:黃傑醫師提供 傷口小、療程耗時短 拉提埋線短時間內成年輕女性最愛 相較於電波及音波拉提,拉提埋線更具有快速見效及操作時間短的優勢,黃傑醫師舉例,一般電、音波療程,加上敷麻藥時間,約需兩小時或以上;而拉提埋線前後僅需約15分鐘即可結束,且幾乎沒有傷口、恢復期短,相當受上班族女性青睞。 但事實上,醫美療程各有所長,如能妥善利用更能達到效果最大化,因此,黃傑醫師也建議,進行埋線拉提手術的民眾,可趁手術後人體自然吸收線材的期間(約為術後一年內),將電波、音波拉皮作為保養,藉由熱能刺激線材周邊纖維母細胞產生膠原蛋白,同時也增加線材與皮膚組織間的相容性,產生協同效應。 擔憂醫美「水貨」橫行 唯一台灣製合格線材協助緩解不安 現今拉提埋線的線材選擇相當多,如魚骨線、鈴鐺線及玫瑰線,都已有許多臨床案例,然而在醫美市場中,國外引進之針劑、線材不時傳出「水貨」橫行的負面消息,消費者該如何因應?對此,黃傑醫師強調,確認使用的線材經合格認證,且符合自己的需求,是進行療程前民眾必做之功課,如擔心使用到水貨,也可挑選台灣製線材保心安。 黃傑醫師以目前唯一獲衛福部認證的台灣製線雕線材為例,已通過國外實驗室進行之細胞毒性、線材拉力及相容性等完整測試,安全性受保障;正、反雙向45°倒鉤,維持線材固定性及與持久性,如對線材有不了解的地方,也建議多向主治醫師詳細諮詢。 除了挑選合格線材之外,由於拉提埋線畢竟仍為侵入式療程,黃傑醫師提醒,下列幾點不僅影響療程效果,甚至可能決定手術併發症風險的高低,呼籲民眾多加留意: •合法申請設立之醫療機構 民眾可從衛福部網站查得相關醫療(事)機構設立資料,此外,也可先行查詢確認,場所內是否有提供無菌的療程操作空間,以降低併發症發生風險。 •有合法執照之專科醫師 現今網路科技發達,資訊相較過去更為公開透明,民眾可以上網搜尋相關資料,尋求較有公信力、專業度的醫師,如是否曾參與線雕、拉提埋線等課程,或有無取得線材商認證的講師資格,也都可以納入選擇考量。 圖說:台灣製線雕線材,正、反雙向45°倒鉤,維持線材固定性及與持久性。(黃傑醫師提供) 大範圍拉提、小範圍修飾 良好溝通臉部線雕拉提都可以改善 仰賴美容醫學科技的進步,民眾可以更靠近自己心目中理想的模樣。黃傑醫師表示,每個人對於容貌的要求及滿意程度都不同,只要有覺得「可以更好」的念頭,無論是範圍較廣的嘴邊肉鬆弛,還是局部如雙眼皮、眉毛下垂、鼻型立體感不足及雙下巴,透過與醫師之間良好的溝通諮詢,都可以從臉部線雕拉提中獲得改善,呼籲民眾不用過度擔心。  
義大醫療澎湖離島巡迴義診風雨無阻 照護島民健康

《圖:義大醫療澎湖離島巡迴義診風雨無阻 照護島民健康/記者莊全成翻攝》 【記者莊全成/高雄報導】義大醫療112年度共規劃了12場澎湖離島義診服務,自4/7-4/9展開一連三天的澎湖離島巡迴義診活動,期間遇到離島風速大、海象不佳,交通中斷,被困七美三天二夜,仍然風雨無阻堅持完成由南方二級離島望安島、七美嶼一路往北到吉貝嶼進行義診服務。《圖:義大醫療澎湖離島巡迴義診風雨無阻 照護島民健康/記者莊全成翻攝》 義大醫療以「成為社區靠山」為目標,以回饋社會的責任及使命持續提供偏鄉離島更好的醫療,自2004年迄今持續於澎湖辦理義診活動,長期下來受到當地民眾的信任及歡迎。此次由義大醫療杜元坤院長帶領醫護團隊共50人,一同為離島居民進行醫療服務,提供服務的科別分別為骨科-杜元坤院長、顏政佑院長、感染科-林俊農執行副院長、一般內科-蔡易廷策略長、神經外科-梁正隆部長、泌尿科-林鴻裕部長、家醫科-林季緯部長、肝膽胃腸科-戴啟明部長、一般外科-陳仁隆副部長、中醫內科蔡金川教授、中醫針傷科陳泰佑主任、婦產科-朱麗靜醫師等專業醫師陣容。《圖:義大醫療澎湖離島巡迴義診風雨無阻 照護島民健康/記者莊全成翻攝》 在檢查服務上提供血壓、血糖測量及腹部、婦科、乳房超音波檢查與癌症篩檢等預防保健服務,除醫療服務以外,同時也辦理預防保健團體衛教等的多元服務。另外離島地區民眾因受地理環境限制,資源可近性較低且大多皆為高齡者居多,對於資源的應用及取得較不熟悉,因此增加器官捐贈、病人自主權利法等的衛生政策宣導站,並利用在離島的期間與當地衛生所合作針對獨居老人、貧窮家庭以及福利邊緣戶家庭提供社會資源網路連結與經濟協助,用藥安全的檢視與指導。在巡迴義診期間深獲澎湖鄉親肯定。 義大醫療在澎湖深耕10多年,並自2017年起承接「全民健康保險山地離島地區醫療給付效益提昇計畫」(簡稱IDS計畫),義診團隊將於今年完成澎湖所有二、三級離島地區提供義診服務的里程碑「成為澎湖離島居民健康的靠山」。
手腳麻到坐輪椅!慢性脫髓鞘多發性神經炎治療健保給付不完善 患者病情反覆發作

記者楊艾庭/臺北報導 一名45歲、已退休女性,某天手腳突然有陣陣的麻木感,但起初不以為意,4個月後,雙上肢無力,無法洗頭、穿脫衣服,甚至步態不穩,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免疫暨基因疾病科主任郭育呈醫師表示,該名女子接受進一步檢查後確診為「慢性脫髓鞘多發性神經炎」(簡稱CIDP),並安排住院使用高劑量類固醇治療,病情獲得穩定,出院2個月後,病情又再度復發,因此申請健保給付使用免疫球蛋白治療,目前病況穩定,肢體無力的狀況已大幅改善,並持續接受治療中。 CIDP輕則手指、腳趾發麻 重則可能導致臥床 CIDP(Chronic Inflammatory Demyelinating Polyradiculoneuropathy)中文稱為「慢性脫髓鞘多發性神經炎」,這是一種自體免疫失調引發的神經發炎,每十萬人中約有1-9個人會罹患此疾病,是相當少見的周邊神經病變,至於致病成因目前尚不明確,有研究發現可能和病毒或細菌感染而引發。郭育呈醫師說明,典型的CIDP臨床症狀,是從四肢末端開始產生漸進式的麻木,麻木感將從遠端一路蔓延至近端,例如從手指頭、腳趾頭,進展至手掌、小腿、膝蓋等,嚴重時會造成肢體無力,使患者無法拿筆寫字或穿脫鞋、手無法高舉、無法爬樓梯等,生活作息將受到偌大影響,更進一步甚至會需要坐輪椅、長期臥床,失去行動能力,且病發的時間最短為8週左右。 一般而言,急性的神經發炎病程約在4週以內,若症狀超過8週則可視為慢性神經發炎。可將CIDP患者的神經想像成電線,中間銅線為軸突,外層包覆著絕緣橡膠皮(神經髓鞘),外圍髓鞘可保護神經及幫助訊號傳導,而CIDP大部份初期僅引起是橡膠皮(神經髓鞘)病變,但銅線(軸突)本身並沒有受到影響,神經復原速度較快。郭育呈醫師解釋,CIDP的診斷以臨床表現為主,會透過「神經理學檢查」與「神經傳導檢查」等作為輔助,亦會檢驗腦脊髓液中發炎蛋白質指數是否超過正常值,即可更明確診斷是否為CIDP,並進一步分類為哪一種亞型。 郭育呈醫師呼籲,應要對CIDP有一定的認識,即早接受治療避免延誤病情。圖源:郭育呈醫師 大多患者病識感不高 醫籲千萬別拖延病情 大多數患者對於CIDP的初期症狀的病識感並不高,郭育呈醫師表示,「對於手指、腳趾發麻不以為意,直到麻木感延伸至近端肢體時,通常已經超過半年以上,此時病程惡化到連手腳的肌肉都萎縮無力,行動相當不便。」當神經損傷久久未癒,再加上年事已高或合併有糖尿病等慢性病,使得神經再生的能力愈來愈差,此時介入治療的恢復效果便會有所影響。 一般患者初期發生手麻、腳麻的狀況時,會尋求復健科、神經外科或骨科的協助,但郭育呈醫師表示,國內曾從五家醫學中心一年的週邊神經病變患者統計資料中分析,僅約2-3%是CIDP患者,臨床上的案例太少,醫師診斷經驗相對不足,要確診CIDP並不容易,可能因此延誤了病情,也會影響預後。郭育呈醫師呼籲,人人應對此疾病有一定的認識。只要患者神經軸突尚未遭到破壞,及早介入治療並搭配復健運動,大部分患者都能改善四肢肢體功能。 3種治療方式一次搞懂 讓患者重拾以往肌力 郭育呈醫師表示,針對CIDP的治療方式,目前分為3種,第一種是住院3-5天,以點滴施打高劑量類固醇的脈衝式療法,若無法住院,則使用高劑量的口服類固醇;第二種是血漿置換治療,需要透過類似洗腎的機器,將血液抽出並過濾不正常的蛋白質後,再送回體內,幫助神經復原;第三種是免疫球蛋白治療,每一次療程需透過靜脈注射5天。 由於類固醇會產生許多副作用,例如水牛肩、月亮臉、骨質疏鬆等,所以當病況逐漸穩定就會開始減低劑量,而血漿置換屬於類似洗腎之侵入性治療,通常患者的接受度較低,因此更為傾向接受免疫球蛋白的療程,副作用較少,僅少數人會產生些微過敏等現象。郭育呈醫師表示,然而,CIDP無法完全根治,當療程結束,通常患者一段時間後就必須要面臨病情捲土重來,因此現在國際間建議患者要維持常態療法,定期接受類固醇、血漿置換治療或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以維持病情穩定。 健保給付條件不夠完善 恐無法讓病情真正穩定控制 由於大多數患者更趨於使用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治療,目前台灣健保給付規範,首先必須符合歐洲神經學會聯盟暨周邊神經學會(European Federation of Neurological Societies/Peripheral Nerve Society,簡稱EFNS/PNS)共同制定的CIDP診斷準則,且患者必須先接受規定劑量的類固醇治療至少8週,若臨床上沒有改善,才能申請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的治療,若通過的話,則半年打2次療程,也就是一年可接受4次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療程,若療程結束後病情再度出現惡化,患者還可繼續申請免疫球蛋白健保給付。 然而,目前健保給付的條件仍不盡人意,郭育呈醫師期盼健保給付能夠更臻完善,其實國際間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的最佳推薦劑量為每公斤1-克,並且至少每3週打一次,才會使病情的惡化速度真正趨緩,「施打間隔不要太長,就不會面臨病況突然急轉直下的風險。」醫師也呼籲,若有出現類似症狀務必儘速就醫、提早治療,並找尋神經科專科醫師進行診療,以免延誤病情,並能獲得大幅改善。
第 8 頁,共有 8 頁 1 7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