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頭條
Advertisement
  • 熱門
  • 健康
  • 房地產
  • 生活消費
  • 旅遊美食
  • 科技
  • 星球永續
  • 影音
  • 專欄
  • 合作媒體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 熱門
  • 健康
  • 房地產
  • 生活消費
  • 旅遊美食
  • 科技
  • 星球永續
  • 影音
  • 專欄
  • 合作媒體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民生頭條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 熱門
  • 健康
  • 房地產
  • 生活消費
  • 旅遊美食
  • 科技
  • 星球永續
  • 影音
  • 專欄
  • 合作媒體

工藝中心倡議「活工藝、工藝活」 花東縱谷陶錫工藝最佳典範 

by 商情中心
2024-08-05
in 南部中心
工藝中心倡議「活工藝、工藝活」-花東縱谷陶錫工藝最佳典範 

工藝中心倡議「活工藝、工藝活」 花東縱谷陶錫工藝最佳典範 

南部最大聲 / 曾彥霖  台中報導
  
今年迎來70周年的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倡議「活工藝、工藝活」,關鍵字「活」,貫穿整個系列活動,花東縱谷的陶錫工藝可說是最佳典範;陳殿禮主任殷殷期盼大家共享活工藝的美好,讓臺灣的工藝有活路,工藝師們好生活。 
  
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推出的「城市工藝系列」沙龍活動,第一場於7月20日在臺北當代工藝設計分館登場,由來自花蓮玉里的兩位年輕女工藝師楊蕙如與王邦珍,透過陶錫器皿與當地食物,帶領聽講者體驗花東縱谷間的風土文化,在城市中探究玉里山野的豐富與魅力,並分享工藝人才培育的作法,以及在地人、事、物的經典故事與生活工藝風格。 
  
這場名為「日用之美生活提案I:縱谷中的福式民工藝」講座,並搭配工作坊與工藝體驗活動,由錫藝家楊蕙如與陶藝家王邦珍分別講述品牌故事,兩人營造餐桌風景的想像,以及日用美器在生活中的使用情境,贏得聽講者很大迴響。主辦的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主任陳殿禮很感謝兩位女工藝師把在地美好的生活帶到臺北跟大家分享,並誇讚兩人是臺灣各地都可發現的工藝之美最佳代表人物之一。 
  
由錫藝家楊蕙如與陶藝家王邦珍於花蓮玉里創立的「陶錫工藝」,以作陶打錫的工藝,致力於推動地方工藝教育,透過鏈結當地原民文化、傳說故事、風土民情,將工藝文化融入在地生活體驗,實踐工藝精神。 
  
有意思的是,陶錫工藝主理人楊蕙如和王邦珍都來自臺灣西部,兩人於不同的時間亦曾先後到過法國一個設計工作坊駐村體驗,因理念相近而攜手落腳於花東縱谷創作。 
  
錫藝家楊蕙如說,打錫很吵,晚上敲打,隔壁鄰居一定會有感覺,而想要找一個寧靜的地方創作,於是跟著王邦珍腳步來到花蓮,在這裡隨時隨地都可以打錫,讓她生活非常的自在,和在法國的設計工作坊一樣,可以很自由自在的創作。楊蕙如說,在法國工作坊一位西班牙同學,手機裡滿滿的都是各大博物館藝術品照片,每天隨時隨地的瀏覽,遨遊藝海;王邦珍邀約她來玉里,她想到的就是法國工作坊的情景,心生嚮往,一口就答應。 
  
陶藝家王邦珍說,我們在城市待久了,都比較嚮往大自然的生活,法國的工作坊是個很深山的鄉下地方,在那裡7天的體驗很開心,看出去都是大自然,大家討論的也都是藝術,裡面有陶藝、木工等工藝,所有想要做的,工作坊的工藝師都可以幫你完成,非常的棒;回來臺灣,心想自己不可能打造這樣一個地方,兩個人心裡想的都一樣,剛好家人很早就移居玉里,老房子沒有人用,跟家人討論後獲得同意,於是邀楊蕙如一起過來。陶錫工藝所在非常安靜,也很偏僻,不會有很多人來找,可以有很多時間用來思考,也有很多時間接觸到山、水及大自然。王邦珍感性的說,楊蕙如的老師知道她跑到玉里,就很擔心沒有客源,直覺兩個人一定會餓死,但實地走訪後,也覺得是創作的好地方。 
  
楊蕙如說,來到花蓮玉里,原本單純想要安安靜靜的創作,來到觀音社區生活後,發現工藝無所不在,也因此發展出「縱谷裡有工藝」的故事,引介作陶、打錫、打鐵、磨玉石和稻草編5位工藝師跟在地人分享工藝創作。她們在社區推出的第一堂工藝美學課程,3個老師歡迎到卻只有一位阿姨,但仍花了很大力氣跟阿姨說明她們為何想要這樣做,沒想到阿姨回去後,很熱心的跟鄰居介紹,第二堂就來了4人,再來就10、20、30人慢慢的增加,到第13堂結束時,竟然成長到了229人,居民熱情的參與,讓人振奮。 
  
楊蕙如不諱言,教導社區居民工藝創作,確實有很大門檻,剛開始很生疏,當地人也不了解兩人的來歷,於是參與當地觀音社區發展協會,了解社區需要的是什麼?關心的是什麼?想要發展什麼?慢慢告訴居民,縱谷需要有工藝,農閒時候可以讓大家有事做,甚至可以變成工藝活,讓生活過得更好,居民才逐漸接受她們。 
  
楊蕙如指出,玉里觀音社區有很多的稻田,是一層一層上去的梯田,在這樣的環境裡生活,要怎樣去倡議我們的工藝?王邦珍作陶就從這裡的土地開始,並請來豐濱做阿美陶的蔡老師教大家製作阿美陶,還有秀姑巒溪很多的石頭,稻田裡的稻草可以做編織,也可以用回收的鐵器教大家打鐵,把社區的資源整合在7月27日原住民豐年祭推出風土小旅行,「縱谷裡有工藝」就是以風土餐桌為主體,跟大家講解怎麼樣的生活才是美,怎麼樣可以有工藝的技術,怎麼樣採集野生植物入菜,用工藝呈現這裡生活的美。 
  
楊蕙如指出,玉里除了阿美族之外,還有很多客家人和閩南人及一些新移民,她的打錫體驗課,教大家製作象徵長壽祝福的萬壽菊小花筷架,想要傳達的是把花東縱谷的美跟大家分享。楊蕙如說,縱谷裡有工藝,工藝之於生活,生活也要有所品,工藝值得她們投注更多的心力,很推薦大家來縱谷小旅行。 
  
王邦珍表示,她們花了一個半月時間執行「縱谷裡有工藝」計畫,過程中收穫很多,透過5種工藝帶著社區居民一起做,把成果呈現在豐盛的風土餐桌上。王邦珍說,她們去到193縣道採野菜,發現當地大部分是阿美族群,佔了九成,發現阿美族人很早就在作陶了,於是請蔡老師教他們採集泥土製作陶碗和陶盤,當成實用的器皿。玉里有很多石頭,於是加入石頭工藝,請兩位老師撿石頭教大家研磨,把石頭變成食物的器皿,當地有大理石、墨玉和蛇紋石,都是很有價值的石頭。 
  
王邦珍指出,193縣道全部是稻田,稻草是很好的編織材料,阿公阿嬤都會用稻草編織草繩,這一代就不會了,所以由阿公阿嬤教大家稻草編織,並編出龍造型等各種形狀,成為漂亮的裝飾品及實用品,讓稻草重新回到我們的生活中。另從臺南請來打鐵工藝師,還搬來打鐵爐具,居民第一次體驗打鐵,製作可以穿透肉類的叉子,大家興致高昂。此外,風土餐則請來布農族、阿美族、客家人的廚師,3個人背景皆不一樣,就因193縣道沿線這3個族群最多;有趣的是,3個廚師都用阿美族的食材來做菜,希望以創意開啟大家的味蕾。 
  
最別出心裁的是,講座結束後真的上菜,豐盛的風土餐桌正式登場,食物全都使用陶跟錫餐具工藝品呈現,端出的可口美味風土餐,讓聽講者驚艷不已。楊蕙如和王邦珍在大家用餐時,一邊說菜,分享風土餐和縱谷工藝的故事,場面非常的溫馨。 
  
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主任陳殿禮聽完陶錫工藝主理人楊蕙如和王邦珍的縱谷工藝故事後,非常感動。他在結語中指出,科技再怎麼進步,可以讓人們生活更美好的人文和藝術,仍是不可或缺。陳殿禮主任表示,臺灣各地都可以發現工藝之美,每一種工藝都是在地的,每個地方的工藝也都不一樣,這樣才會有趣,楊蕙如和王邦珍在花東縱谷的工藝故事,可以說是最佳的代表。 
  
陳殿禮主任表示,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挑選6月5日作為台灣工藝節,箇中緣由,在楊蕙如和王邦珍兩個人的身上都可以看到,工藝是可以讓人活下來的,亦可以帶給人們幸福和快樂的。陳殿禮主任說,楊蕙如和王邦珍推動的「縱谷裡有工藝」計畫,就是工藝中心現在推的工藝聚落與工藝行旅計畫,希望暑假到花東旅行的民眾,可以到玉里找她們,到每一個在地工藝師的家走走,是最棒的事情,相信可以遇見美好。 
  
陳殿禮主任表示,臺灣有非常豐沛的文化,只是我們沒有好好去經營和行銷,楊蕙如和王邦珍兩人帶來最好的示範,所謂「富在深山有人問」,她們的富是文化上的豐富,值得帶給大家思考,我們的生活難道到只有手機嗎? 
  
陳殿禮主任指出,工藝中心今年迎來70周年,最重要的倡議就是這個「活」字,也就是「活工藝、工藝活」,只要大家生活有工藝,工藝就會活絡起來,工藝產業也會跟著活絡起來,希望能重新喚起對工藝的重視。大家的生活多一點工藝,少一點工業,我們的生活就會更有品味,這也是「城市工藝系列」沙龍活動要跟大家分享的主題。 
  
工藝中心今年迎接70歲推出的城市工藝系列沙龍活動,有關日用之美生活提案,共有6場次個未來還會持續辦理,會邀請不同的工藝品項分享,透過現場呈現的工藝品,讓聽講者了解創作者的生活觀及創作理念。 
  
對工藝中心來說,70歲是另一個人生的開始,除訂定6月5日作為台灣工藝節之外,從今年2月到明的年5月,並有工藝辦桌、工藝遶境及文化饗宴及從今年6月到明年5月的工藝遶境等一系列活動,希望帶大家到工藝的現場,「城市工藝系列沙龍活動」也是工藝辦桌七十系列活動的延伸。 
  
陳殿禮主任表示,工藝中心70周年倡議的兩個英文字「Slow(緩慢)」和「SLOHAS(漫樂活)」,就是漫活「SLOHAS」的概念,希望大家出來漫遊、漫步和旅行,工藝中心最重要的理念,就是跟大家分享生活的美好,同時希望喚起大家對工藝的重視,「工藝之於人的生活,就如同空氣之於生命一樣的重要。」陳殿禮主任說,自己是臺東人,從小就是在這樣的環境成長,現在大都會的生活腳步,都是快、快、快,他從臺北到草屯上班,兩地的生活腳步,實在差別很大,而楊蕙如和王邦珍生活在玉里,又會更緩慢;面對這種快生活,最療癒的就是慢生活,所以把「Slow」和「SLOHAS」加起來,就是一個「SLOHAS」「慢漫活」,工藝中心倡議的就是把慢活與樂活迷彌漫出去。 
  
陳殿禮主任指出,我們過去的生活通通是工藝,人們沒了工藝,就會很難生活,工藝中心希望大家多一點工藝,少一點工業。「像我身上一定會戴很多的工藝品,如琉璃珠領飾、漆鋼筆、刺繡名片夾。」他說,現在人的生活有太多的工業品,希望讓年輕的工藝師有更多更好的舞台,讓他們更有機會,「大家有活工藝,他們的工藝就會活。」

圖/曾彥霖 翻攝

Previous Post

全新3C開放式聽力擴增器 AI技術全開放不塞耳 創舒適新體驗

Next Post

跨界合作創新:禾生智農連結科技與美食,開創農業新機

Related Posts

嘉義越夜越美麗-森林之歌響起「夜計畫通」-母親節周末夜經濟再進化

嘉義越夜越美麗 森林之歌響起「夜計畫通」 母親節周末夜經濟再進化

2025-05-10
從一家小咖啡館到進入卓越盃-coe——1993-到-2002-年的冒險之路(下篇)

從一家小咖啡館到進入卓越盃 CoE——1993 到 2002 年的冒險之路(下篇)

2025-05-10
華航-2025-高雄旅展創新開展-推出-ai-體驗及-line-服務吸睛登場

華航 2025 高雄旅展創新開展 推出 AI 體驗及 LINE 服務吸睛登場

2025-05-10
義大世界搶先歡慶15週年-皇家劇院全新鉅作《奇幻之旅-狂舞盛宴》盛大登場

義大世界搶先歡慶15週年 皇家劇院全新鉅作《奇幻之旅-狂舞盛宴》盛大登場

2025-05-10
承億酒店聯合ideas-taiwan舉辦慈善義賣油畫美展-所得逾40萬元善款全捐罕病協會

承億酒店聯合IDEAS Taiwan舉辦慈善義賣油畫美展 所得逾40萬元善款全捐罕病協會

2025-05-10
長榮航太正式打入供應鏈-成為空中巴士第一階機體組件供應商

長榮航太正式打入供應鏈 成為空中巴士第一階機體組件供應商

2025-05-10
Next Post
跨界合作創新:禾生智農連結科技與美食,開創農業新機

跨界合作創新:禾生智農連結科技與美食,開創農業新機

最新新聞

桃園市長張善政視察蘆竹南工路治水工程-要求克服困難如期完工

桃園市長張善政視察蘆竹南工路治水工程 要求克服困難如期完工

2025-05-10
臺中建設實力獲肯定-花蓮縣府組團來訪觀摩橋梁工程與維護管理

臺中建設實力獲肯定 花蓮縣府組團來訪觀摩橋梁工程與維護管理

2025-05-10
益州集團50週年啟新局-創辦人秦嘉鴻九秩之齡仍走在產業永續最前線

益州集團50週年啟新局 創辦人秦嘉鴻九秩之齡仍走在產業永續最前線

2025-05-10
高雄爭取台積電p6廠設廠機會-陳其邁市長:市府已做好萬全準備

高雄爭取台積電P6廠設廠機會 陳其邁市長:市府已做好萬全準備

2025-05-10
行政院長卓榮泰接見美京中華會館訪問團-籲僑界助力臺美合作與產業國際化

行政院長卓榮泰接見美京中華會館訪問團 籲僑界助力臺美合作與產業國際化

2025-05-10
當媽媽會遇到的「3困境」!過來人教你「這樣做」成為愛自己的媽媽

當媽媽會遇到的「3困境」!過來人教你「這樣做」成為愛自己的媽媽

2025-05-10
About Us

關於我們

「民生頭條」以社群共享、優質新聞為價值核心,在新聞、影音、節目、直播及社群方面深獲網友喜愛。沒有腥羶色與政治新聞,重視名家共筆,採用口碑行銷、社群分享、大數據調查,並引入區塊鏈創造媒體新價值,使本網站在台灣網路觸及率超過8成。
Videos

影音專區

民生頭條
醫聲醫事
Contact Us

聯絡我們

Facebook Instagram Line
© 2024 民生頭條 All rights reserved.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 主頁
  • 熱門
  • 健康
  • 房地產
  • 生活消費
  • 旅遊美食
  • 科技
  • 星球永續
    • 智慧健康
    • 永續生活
  • 影音
  • 專欄
  • 新聞
    • 國際
      • 國防
    • 娛樂
      • 遊戲
    • 專欄作家
    • 政治
    • 財經
    • 社會
    • 科技
  • 合作媒體
    • 中華超傳媒
    • 火報
    • 享民頭條
    • 南部中心
    • 優活健康網
    • 百傳媒

© 2022 民生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