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中鋼集團總工會
南部最大聲/記者 吳有炓 高雄報導
在五一勞動節前夕與當日,台電與中鋼集團兩大事業員工先後對經濟部表達罕見的不滿聲音,引發社會關注。台電員工連同民間團體發起草綠T行動,抗議錯誤能源政策導致鉅額虧損;中鋼集團總工會更在公開聲明中直指政府干預企業運作、踐踏公司治理原則。兩起事件儼然成為國營體系內部對政府決策模式與政策方向的反彈信號,也反映出勞工對於國家經濟治理的不安與警覺
一、台電員工:「錯誤能源政策導致鉅額虧損,政府漠視基層聲音」
在核三廠2號機即將於5月17日除役的背景下,台電員工聯合民間團體發起「草綠T行動」,批評政府能源政策錯誤、電價與供電規劃失衡。抗議者指出:
-
能源決策缺乏長遠考量:在發電成本暴增、台電連年鉅額虧損下,政府仍堅持非核政策,卻未同步合理反映成本於電價,導致企業虧損難解。
-
基層聲音被忽視:不僅民間批評,連台電內部員工都已無法沉默,批評政府只看政策立場,卻不面對實務供電與財務壓力。
-
缺乏誠信治理的徵兆:立委質疑政府是否對員工表態者進行秋後算帳,顯示政策空間日益狹窄、容不下異音。
-
圖/氣候先鋒fb 翻攝
二、中鋼集團總工會:「不要拿中鋼當工具,政府只在乎配合不負責任」
中鋼集團總工會則罕見發出強烈聲明,矛頭直指經濟部過度干預企業運作,形容政府行徑為「魚肉中鋼」。具體不滿包括:
-
公司治理遭踐踏:經濟部長郭智輝公開宣布由中鋼統購鋼材協助業者,卻未經董事會決議,工會斥責這是政府「繞過程序、用完就丟」的操作。
-
政策配合卻換來虧損:中鋼近年積極響應政策,包括協助本土風電、提供平價鋼材、成立綠能公司,卻累積龐大虧損,政府卻選擇切割責任。
-
對產業保護慢半拍:中鋼面對中國與韓國鋼品傾銷,向政府求援9個月才獲處理,政府保護不力、回應遲緩,損失已成定局。
警訊一:政策工具化國營事業,治理失衡風險升高
兩大企業的基層員工公開發難,凸顯一個共同問題——政府視國營事業為政策工具,卻未妥善承擔責任與風險。當政策需要推進時,國營事業被要求無條件配合;一旦出現虧損或風險,責任則完全由企業承擔,這樣的治理邏輯,不僅違反公司治理原則,也將國營事業推向員工士氣崩潰與財務惡化的危險邊緣。
警訊二:基層反彈浮現,政策共識裂解
無論是台電的基層員工,還是中鋼的集團總工會,皆不約而同地表達對現行政策方向與執行方式的強烈質疑,代表政策共識已出現裂痕。這種來自基層的「內部警告」若被忽略,將可能轉化為系統性的不穩定,進而衝擊政策推動的正當性與執行力。
尊重專業、傾聽員工、重新檢視政策邏輯刻不容緩
國營企業不僅是經濟命脈,更是政策執行的第一線。當他們的員工公開反彈,政府應看到的不是對立,而是政策盲點的提醒。唯有重建溝通機制、誠實面對問題、避免將企業當成免責的替罪羊,才能真正打造可持續且被信任的公共治理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