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有相當大的時間都花費在工作上,若現在的工作沒什麼前途該怎麼抉擇?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副教授張昕、國家二級心理諮商師夏白鹿於《其實我們都有點怪,與世界格格不入也沒關係!》一書中,分享自己的人生經歷,梳理日常會遇到的心理困惑,解答人們在情緒、情感、職場、個人成長、自我療癒等方面的難題。以下為原書摘文:
不少年輕人都問過我同樣的問題:「現在的工作沒什麼前途,有前途的工作我又做不了,被困在現狀裡動不了。我應該繼續內捲還是直接躺平?」
「內捲」(Involution)最早由美國人類學家亞歷山大.戈登威澤(Alexander Goldenweiser)提出:「當一種文化模式進入最終固定狀態,便逐漸侷限於自身,不斷的內部複雜化,再也無法轉化為新的文化型態」。換言之,內捲就是:當一群人都被迫走向單一固定的軌道,過度的競爭會讓彼此思維僵化、內耗,產生無效的結果。
如何避免內捲?
我想說,避免內捲最重要的就是認清自己,不要做無謂的「捲」。
上進沒有錯,選擇大公司沒有錯,但如果你認不清自己的真實情況,就會被千軍萬馬裹脅著捲進去,無法做出更適合自己的人生規劃。誰都想進入熱門行業,誰都想去百大企業工作,既是收益的高地同時也是人才的高地,必然會吸引更多競爭者。
為什麼我們願意千軍萬馬過獨木橋?首先,因為大腦愛偷懶。一條少有人走的路,意味著同行者更少,更加孤獨。而多數人都覺得對的路,大概就是一條陽光大道。大部分人會有這樣一種心態:雖然不知道這條路能不能走得通,但是別人都這麼走,我這麼走肯定也不會錯。
我們為什麼跳不出這樣的內捲?因為我們需要即時的積極回饋。一件事情要想堅持下來,最好的方法就是能夠不斷獲得即時的積極回饋。譬如打遊戲,什麼樣的遊戲最令人沉迷?一定是會不斷給出獎勵的遊戲。
內捲會發生,就是因為我們想要這樣的正向回饋,包括心理的正回饋和物質的正回饋。譬如:耶!我進了大公司,說明我是優秀的,金融行業賺錢多,那我也要去那裡。至於自己是否適合,自己能力是否足夠,很多人其實沒有認真思考。我並不反對嚮往成功,我反對的是完全不假思索地跟著別人的腳步,麻木地跟隨。
自我認知的積極偏差
為什麼我們總覺得照鏡子時的自己更好看?因為人對自己的認知,總是願意把自己往好的方向去想,這會導致我們高估自己,美化自己,看不清自己的缺點和劣勢,反而是旁觀者看得更清楚。
當你憑著自己的一腔熱情去做一件事時,可能忽略了一個重要問題,你是不是有足夠的能力去完成這件事,這時候旁觀者會看得更清楚。如果朋友只是給你「灌雞湯」,那只是讓你一時好受,不能真正解決問題。別人適時地「澆點冷水」是有必要的,有時你做不好,可能並非你不熱情,也不是你不努力,單純因為你的競爭力不如別人。我們確實需要面對現實。
勇於換跑道
美國生涯發展學者唐納.舒伯(Donald Super)在他的職業生涯發展階段理論中,提出了工作發展的5階段模型:成長期──探索期──確立期──維持期──衰退期。很多年輕的朋友可能正處在探索期,只是對自己未來的職業有個初步設想,但並不知道自己是否適合從事這樣的工作。
對於處在探索期的朋友,我建議多做嘗試,不妨多試試自己想做的事情。心理學家艾瑞克森在人格、自我同一性發展中也強調不斷嘗試的作用。競爭最激烈的地方,當然是綜合競爭力最強的人才能留下。好的城市如此,好公司、好工作也一樣如此。如果真的行不通,不如及早停損。
這個跑道試過不行,那就換個跑道;一條跑道不保險,那就多試幾條跑道。
我知道,換工作甚至換行業其實很需要勇氣,也不是所有人都有破釜沉舟改行的資本。如果你的正職工作看不到出路和前途,你想追逐夢想但又承擔不起失敗的結果,那我的建議是:你可以做一份用來保障基本生活的本業,在閒暇時間嘗試其他副業。現在是多元化的時代,不像過去人人都要當公務員,捧鐵飯碗。很多人開始斜槓,白天是公司的小職員,下班後兼職其他工作,或是發展自己的興趣。
科幻作家劉慈欣就是在工作之餘寫出了《三體》;我有個朋友白天上班,下班去酒吧駐唱;還有個學生在閒暇時間做抖音當網紅,甚至最後,很多人的副業成功賺大錢,在副業上實現了自我價值。要避免內捲,不外乎這兩點:認清自己的真實能力,換個跑道多做一些嘗試。
(本文摘自/其實我們都有點怪,與世界格格不入也沒關係!/晴好出版)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