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總在經期前後無精打采、頭隱隱作痛,甚至以為忍一忍就好,其實,這可能不是普通的疲勞或情緒,而是長期被忽略的「偏頭痛」。台灣頭痛學會理事長、光田綜合醫院神經醫學部部長楊鈞百呼籲,有女性甚至每個月頭痛天數高達20~25天,不能一痛就吞止痛藥,預防性治療才能降低頭痛發生的頻率。
奇美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呂冠嫻表示,根據台灣頭痛學會統計,偏頭痛的盛行率為9.1%,國內約有200萬人深受偏頭痛所苦,其中以女性為大宗,女性的盛行率高達14.4%,是男性的3倍,其中育齡婦女(30~49歲)更是平均每4人就有1人飽受其苦,多半與女性荷爾蒙變動、經期週期密切相關。
偏頭痛受經期荷爾蒙波動影響
偏頭痛常在生理期發作,小心是「女性荷爾蒙」在作祟。呂冠嫻指出,偏頭痛的發生和壓力大、失眠、抽菸、飲食有關,然而女性患者較男性多,原因在於大腦神經敏感度會受到女性荷爾蒙的波動影響,在月經前後誘發偏頭痛的發作;到更年期後,發生偏頭痛的次數則會下降。
呂冠嫻強調,偏頭痛是一種「疾病」,大多數的偏頭痛是單側搏動性,少部分會出現雙側頭痛。若頭痛達到中重度疼痛且已影響工作或生活、伴隨噁心或嘔吐症狀、感到畏光及怕吵,以上3個症狀中符合2個,就很有可能是偏頭痛,建議就醫進一步確認。
呂冠嫻提醒,若頭痛持續3個月、每個月發作15天以上,其中8天以上符合偏頭痛的診斷準則,並且在未經服用止痛藥下,頭痛時間大於4小時,則可能為慢性偏頭痛;據統計,有高達2%的人有慢性偏頭痛,嚴重失能且影響生活,但多數病人並未求醫。
呂冠嫻分享案例,1名35歲護理師長期處在高壓環境中,大學開始便受偏頭痛困擾,進入臨床工作後因輪班作息不規律,加上需照顧3名孩子,頭痛頻率驟增至每月25天,也常因此請假、甚至無法參加小孩學校活動,嚴重影響到社交、生活及職場上的表現。
每週止痛藥不超過2天防藥物依賴
楊鈞百表示,偏頭痛治療可分為只能治標的急性止痛治療,以及可治本的預防性治療。當偏頭痛發生時,多數人會先服用止痛藥緩解疼痛,但止痛藥只能做為急性治療,無法減少頭痛發作的頻率。
楊鈞百說明,每週使用止痛藥嚴格限制在2天以下,就不會產生依賴性,如果1個月服用止痛藥超過10天,反而會引起「藥物過度使用性頭痛」,導致頭痛惡性循環。
「預防性治療才是關鍵。」呂冠嫻提醒,當偏頭痛的每個月發作頻率超過4天(頭痛每週超過1次),或頭痛明顯影響生活及日常活動、急性治療藥物療效不佳時,就建議使用預防性藥物減少頭痛發作。
呂冠嫻補充,傳統口服預防性藥物包括乙型阻斷劑、鈣離子阻斷劑、抗癲癇藥及抗憂鬱劑等,近年更有許多新型預防性治療問世,包括:針劑如肉毒桿菌素、 CGRP單株抗體,以及口服CGRP新藥。相較傳統藥物療效更佳、副作用更少,幫助患者減少頭痛發作,改善生活品質。
填寫頭痛日記助診斷、申請健保
呂冠嫻建議,有偏頭痛困擾的民眾,可以填寫頭痛日記幫助醫師診斷,記錄每次發作的時間、頻率、症狀與用藥情況,有助醫師評估與治療,在申請健保給付針劑療法上更有依據。目前針對慢性偏頭痛的健保給付治療,包括CGRP單株抗體與肉毒桿菌素,臨床統計約7成患者可將發作頻率減半以上。
至於偏頭痛的預防性治療藥物要吃一輩子嗎?呂冠嫻說:「預防性治療應持續3~6個月,病情嚴重或共病複雜的偏頭痛病人,甚至需持續12個月或更久;若頭痛頻率顯著下降,且不再影響生活,只剩低頻率的發作 (例如每週不到1次),只要不干擾生活,就可以逐步減藥或停藥。」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