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 中華國際全方位照護學會
文/陳世銘 物理治療師
你是否曾留意,拿起一杯水、走進客廳、彎腰撿起掉落物品等看似簡單的動作,其實是身體多重系統高度協調的成果?這些為了應對複雜生活環境而產生的自然行為,正是「功能性動作」的最佳展現。
有目的性的動作,創造更豐富的人生
人類不僅為了生存而動,更藉由動作追求更高層次的生活品質——從藝術表現、休閒娛樂到冒險探索,每一項活動都建立在身體對動作的精準掌控之上。功能性動作強調「多維空間、多關節、多肌群」間的協調合作,每一個動作都需拿捏恰到好處的力道與節奏,透過反覆練習達到自然流暢的效果。
功能性運動:從治療走向生活重建
然而,當身體系統失去平衡,動作的協調性便會被破壞。無論是肌肉拉傷、慢性疼痛,還是腦中風或骨折等重大疾病,動作品質的下降都可能造成日常生活困難。
這時,「功能性運動」的設計扮演了重要角色。透過動作評估與功能分析,專業團隊可找出干擾因素,進而設計具針對性的治療性運動,並與個人生活需求相結合,達到功能回復的雙重目標。
人體動作,是一首無聲的交響曲
每一個自然發生的動作,都是一段震撼人心的樂章。有些看似不經意,卻內蘊深意;有些動作充滿力量,卻也能細膩傳情。這就是功能性動作的精妙與不可或缺,它不僅是生存的工具,更是實現美好生活的基石。
作者簡介|陳世銘
現任高雄市立小港醫院物理治療師、中華國際全方位照護學會講師、輔英科技大學兼任講師,並擔任多個專業團體職務。具備臨床與教學雙重經驗,擅長以整合性觀點推動功能性動作與健康促進之理念,長期致力於傷後復健、動作訓練與高齡功能重建等實務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