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適當責罵可以讓孩子學會知錯,但若是從小罵到大可能會讓孩子形成依賴。暢銷書《被討厭的勇氣》作者、日本阿德勒心理學會認證的諮商心理師岸見一郎《岸見一郎的人際自在學》一書中,深入剖析各種由依賴和支配形成的「虛假關係」,提醒讀者「存在即是幸福」,自己的價值無須透過外在標準來衡量,勇敢斬斷不必要的關係,就能走向幸福人生。以下為原書摘文:
從小被罵到大的人會形成依賴
從小被罵到大的人也會形成依賴。除非是非常年幼的小孩,否則大部分的人都能了解自己行動的意義。也就是說,他們都非常清楚若是做出那樣的事,就會遭到父母的斥責。在職場上遭到上司斥責的下屬也一樣。明知道會挨罵,卻還是老做些會挨罵的事情,到底是為什麼呢?因為就算被罵,還是希望得到矚目。
天底下應該沒有想挨罵的人吧?然而,當孩子表現得體時,父母認為那是十分理所當的事,所以就不會特別給予關注。上司也一樣,因為下屬本來就該完成工作,自然就不會予以關注。工作的時候,既然認為自己的能力不足,沒辦法做出符合上司期待的成果,索性就藉由挨罵的方式來獲得關注。有這種想法的孩子或下屬,都是依賴父母或上司的。
依賴並不光只是為了受到關注。如果因為做了錯誤判斷而挨罵,久而久之便會認為與其自己作主被罵,不如什麼都不去思考,直接照著他人的吩咐去做就好。這也是一種依賴。責罵造成的心理距離也是一個問題。一旦被罵,挨罵者和罵人者之間的心理距離就會變得遙遠。
阿德勒說,憤怒是「trennender A¬ekt、disjunctive feeling」(《性格心理學》),意思是「使人與人分離的情緒」。有人說責罵和憤怒是不同的情緒,但是責罵的時候,人人都會感受到憤怒。如果和父母或上司之間的關係很親密,當你覺得他們說的話很奇怪時,便能夠輕易說出自己的想法。
但如果對方是那種不分青紅皂白破口大罵的人,因為彼此的關係比較疏遠,所以你認為就算講了也沒用,於是便什麼都不說。這樣一來,你逐漸喪失自己的判斷,把決定權全權拱手讓人,最終形成了對他人的依賴。
此外,父母或上司不僅會為了當前的失誤責備你,還會說出「你總是犯錯」這類的批評。如果對方只是針對這次的失誤就事論事,當然無可厚非,但對方以偏概全地罵你「總是犯錯」,你就不會再相信自己的能力。
寧願挨罵也要得到關注
阿德勒表示,「唯有當你認為自己有價值時,才會有勇氣」(《阿德勒如是說》,暫譯)。若以工作的情境來說,「認為自己有價值」意味著相信自己有能力,而「勇氣」則是積極面對工作。就算偶爾失敗,只要覺得自己有能力,依然會去主動思考並解決問題。
可是如果總是被罵,就會覺得自己毫無價值(換言之,認定自己能力不足),工作態度也就不會那麼積極。既然不管做什麼都會挨罵,不如索性什麼都不去思考,直接照著指示做事就好。
儘管如此,仍有人會說「幸好那個時候被罵」,甚至認為正因為被罵才能有所成長,成就現在的自己。當時被罵痛苦萬分,但獲得成功之後,他們似乎將這段經歷帶來的痛苦回憶拋諸腦後,美其名曰「自我成長的糧食」。其實這樣的人不過是乖乖照著上司的吩咐做事而已。
在體壇也不例外。面對教練形同霸凌的指導方式,只要能夠創下佳績,受盡羞辱也無所謂,仍然甘之如飴。事實上,如果運動員的成績不錯,教練就會認定這樣的做法是對的,不會去想換個指導方式的話,或許能夠幫助學員取得更好的成績。就算遭受霸凌也沒關係,只要能拿到好成績就好,有這種想法的運動員對教練產生了依賴。
假設父母幾乎整天都在罵孩子,旁人見狀可能會在孩子的面前批評父母過度嚴厲,但孩子可能會反過來替父母說話,反駁他們也有好的一面。明明憤怒的情緒會拉開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為什麼反而會出現這種情況呢?一方面,是因為他們不想被罵,但也不想自己做決定,希望藉此來逃避責任;另一方面,則是基於對認同感的渴望,寧願挨罵也要得到關注。
(本文摘自/岸見一郎的人際自在學:人際依賴與支配的虛假關係斷捨離,做到獨立思考不再順從與活在別人期待,真正擁抱自己獨一無二的幸福/方言文化)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