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連假將近,許多民眾準備選購或自製粽子歡度佳節,不過營養師提醒,傳統肉粽使用高油脂、高熱量食材,如糯米、花生、五花肉、鹹蛋黃等,1顆肉粽熱量恐高達700大卡,攝取過量會對身體造成負擔,民眾若想要吃粽但不想體重變重,應牢記4大原則:3少1多、避免沾醬、均衡攝取及戶外活動。
振興醫院營養治療科營養師高法民表示,傳統肉粽不管是北部粽、南部粽還是其他種類的鹹粽,都常見五花肉、鹹蛋黃、糯米、花生等高熱量食材,作法上更常以油先熱炒糯米及餡料,熱量高達數百大卡,若又依照平時三餐習慣來攝取份量,過多的熱量可能造成體重上升,並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
每種粽子的種類怎麼看?高法民說明,常見的北部粽和南部粽熱量約450~600大卡,鹼粽熱量約120大卡,客家特色的粿粽約200~250大卡,北平粽約150~180大卡,湖州粽約600~1,000大卡,而體積最大的廣東粽則高達1,200大卡以上。
吃粽4招體重不過重
「以一位體重60公斤、日常靜態工作的成年人來說,每日所需熱量約1,800大卡,每額外攝取7,700大卡,約增加1公斤體重。」高法民提醒,只要掌握「吃粽4招」,就能吃得美味健康、不怕胖。
【第1招】3少1多:少油、鹽、糖和多纖維
高法民指出,民眾自製或挑選粽子時,烹調以低油、低鹽為原則,避免選擇高熱量、高油脂食材,可用紫米、薏仁、燕麥、紅藜麥等全穀根莖類取代糯米。用瘦肉、雞肉、海鮮等低脂肉替代五花肉,配料可選擇用蓮子、豆類替代高油脂的花生,或選用菇類、竹筍等低熱量高纖維食材。
【第2招】避免沾醬:攝取原味,鹽分糖分不過量
不少人吃粽子會搭配含鈉量高的沾醬,如甜辣醬或醬油膏等,但粽子在烹調時已有調味,若再搭配沾醬,累積下來很容易超過每日鈉攝取量2,400毫克,增加高血壓、心血管疾病風險。鹼粽則常搭配砂糖、果糖等,小心不知不覺攝入多餘熱量。
【第3招】均衡攝取:6大類食物均衡吃
傳統粽子由糯米組成,糯米屬全穀雜糧類,享用時要有均衡飲食概念,適量減少其他餐食中全穀雜糧類分量,以防過量攝取讓體重上升。此外,吃肉粽易缺乏蔬菜,要多補充青菜。
【第4招】親近戶外:多活動,連假不要宅在家
趁連假帶家人到戶外活動、親近大自然,像健行、騎單車都是很好的選擇,不僅運動也舒展筋骨,還能減去節慶聚餐攝取的多餘熱量。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