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健萍與中國國民黨駐美國總支部幹部在舊金山合影 圖/孫健萍
南部最大聲/記者 鄭司文報導
中國國民黨主席參選人、中常委孫健萍表示,八十八年前的今天,爆發「盧溝橋事變」,全球華人艱苦卓絕的抗戰自此揭開序幕;除了由中國國民黨領導的大陸及東南亞戰場外,台灣也積極展開抗日運動,海外華人也熱烈捐輸、奔赴前線。台灣從1895年初到1945年10月下旬,被日本殖民統治長達五十一年。大批台灣志士無懼日本高壓統治,從1895年5月—10月年號為「永清」、遙奉清朝為宗主國的「台灣民主國」乙未戰爭;而後1895年10月—1902年的「抗日游擊戰」;之後從1907年「北埔事件」起至1915年的「西來庵事件」的「武裝抗日」。1918年起,漢人的抗日運動積極擴大為「文化抗日」;而原住民族則仍與日本總督府持續武裝對抗,1930年更爆發「霧社事件」。健萍謹向所有抗戰志士致上最崇高的敬意,沒有先賢與志士們無私的犧牲與奉獻,焉能讓中華民族擺脫「次殖民地」的苦難地位?進而讓台、澎、金、馬重回中華民國政府的懷抱,也讓民主與自由的花朵得以在復興基地耀眼綻放。
孫健萍回想16歲時,讀到林覺民《與妻訣別書》這段「汝體吾此心,於啼泣之餘,亦以天下人為念,當亦樂犧牲吾身與汝身之福利,為天下人謀永福也。」而深受感動,主動加入孫中山總理所創建的中國國民黨;對於革命先烈以生命為代價,創建共和、實現民主的情操與抱負,心潮澎湃、感慨良多。
孫健萍話鋒一轉地指出,賴清德總統此前在「歐戰勝利紀念日」譴責侵略者必敗,卻不譴責亞洲主戰場的侵略暴行,尤其南京大屠殺、台灣的血洗鎮壓、令人髮指的慰安婦悲劇;以總統的高度,真理不該因地制宜、歷史不該粉飾太平;此外,賴清德醫師將台獨借殼中華民國上市後,妄圖進一步對中華民國進行「換血療法」,分離、解析、去除阻礙台獨的歷史與文化「雜質」—中華文化,對歷史事實去脈絡化後,再置換為文化台獨、法理台獨,進而合理化成為洗滌人心的歷史腳本。
孫健萍語重心長地指出,這是一個紛亂且充滿挑戰與機遇的年代,世界上最過剩的是政客及武器,最缺乏的是和平使者與和平;全球華人的利益不應僅以強國的國家意志馬首是瞻,而應站在人道主義的世界人權制高點,致力於消弭戰爭、緩解疾病、飢餓與貧窮,並解決氣候變遷等災難,以維持亞太區域的和平及穩定,進而促進全體人類的平等與可持續發展。正值全球關注烏克蘭、巴勒斯坦、伊朗戰亂,並投射到台海之際,全球華人政治領袖應該發揮領導影響力(Leadership Impact),共同提出「藍色台海倡議」,推動台海成為經濟共榮、文化共融的藍海,而不是兵凶戰危、廝殺鬥爭的紅海。衷心建議兩岸應儘速恢復教育、文化、經貿、宗教、體育賽事的密切交流,以合作、對話來消弭對立、對抗,以共謀人民的福祉。
孫健萍最後引述狄更斯(Charles John Huffam Dickens)《雙城記》(Tale Of Two Cities)的一段經典:「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這是一個最壞的時代;這是一個智慧的年代,這是一個愚蠢的年代;這是一個光明的季節,這是一個黑暗的季節;這是希望之春,這是失望之冬(It was the season of light, it was the season of Darkness);人們面前應有盡有,人們面前一無所有;人們正踏上天堂之路,人們正走向地獄之門。」在時代洪流之下,個人的作用也許微乎其微,但兩岸人民攜手,全球華人凝心聚力,那將匯聚起難以抗拒、共同致力於維護世界和平的磅礴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