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 美聯社)
美國前總統川普於7月7日宣布,將自8月1日起對包括日本、南韓、馬來西亞、印尼、緬甸、南非等14國的進口商品恢復高額關稅,關稅稅率最高可達40%。此舉被視為美國對長期貿易逆差國家施壓的最新舉措,也引發各界對全球貿易再度緊張的憂慮。
川普透過其社群媒體平台公開14封致各國領袖的關稅通知信,分兩批發出,首批針對亞洲國家如日本、南韓、馬來西亞、寮國與緬甸等,次批涵蓋非洲與東歐國家如南非、波士尼亞與突尼西亞,及其他開發中國家如柬埔寨、泰國、孟加拉與塞爾維亞。
(圖/ Truth Social@realDonaldTrump 給日本)
依據信函內容,對自日本、南韓、馬來西亞、哈薩克與突尼西亞等國進口商品,美方將自8月起課徵25%關稅;南非與波士尼亞為30%;印尼32%;孟加拉與塞爾維亞則為35%;柬埔寨與泰國36%;寮國與緬甸稅率更高達40%。川普在信中強調,關稅稅率「可根據雙邊關係調整」,但警告若有國家祭出報復性關稅,「美方將加倍回應」。
(圖/ Truth Social@realDonaldTrump 給韓國)
此次重啟關稅措施,與川普於4月初提出的「解放日關稅」政策一致。當時他宣布對數十個貿易逆差國全面調高關稅,但隨後在4月9日宣布暫緩90天,統一調整為10%稅率,以爭取談判空間。此次8月1日的新關稅正式取代原暫緩措施,標誌著川普貿易策略的強硬轉折。
白宮發言人卡羅琳·李維特(Karoline Leavitt)表示,未來幾天仍將有更多關稅通知信寄出,顯示川普團隊持續擴大所謂「互惠關稅」(Reciprocal Tariffs)政策的適用範圍。
川普強調,加徵關稅的目的在於「糾正長期不對等的貿易逆差」,認為美國長期被貿易夥伴「占便宜」,唯有透過高關稅手段迫使對方讓步。然而,多位貿易與經濟學者質疑其邏輯,指出貿易逆差不必然等同於經濟吃虧,且全面性高關稅將增加美國消費者與企業成本,並可能引發全球報復性貿易行動。
(圖/ 路透社)
據美國貿易代表署資料,2024年美國對日本與南韓的商品貿易逆差分別為685億與660億美元,但對緬甸僅為5.8億美元,對寮國亦相對有限,顯示關稅措施涉及政治因素甚於純粹經濟指標。
此外,川普也對「轉運避稅」(transshipping)提出警告,強調若發現商品透過第三國轉運以規避關稅,將課以相同或更高稅率。此舉被解讀為針對中國企業繞道出口的封堵動作。
(圖/ 路透社)
市場方面,美國主要股市在川普宣布關稅新政當天下挫。道瓊工業指數下跌422.17點(0.94%),收於44,406.36點;標普500指數跌0.79%;那斯達克指數也下挫0.92%,反映投資人對貿易不確定性升高的擔憂。
儘管川普曾表示90天內要與多國達成90項貿易協議,但目前僅與英國、越南達成初步架構協議,與中國則為「原則共識」。若關稅政策持續擴大,將可能對供應鏈調整、出口導向國家經濟與全球市場情緒產生更深層衝擊。
中華超傳媒
(文/ 黃俊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