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 中華超傳媒)
7月13日,臺中五權西路一棟商辦大樓的七樓傳來一陣陣鍵盤聲與快門聲——這不是哪間媒體公司開會,而是國際同濟會臺灣總會第51屆「記者初訓暨招考」現場,一場屬於志工記者的媒體訓練,正在熱烈展開。
來自全臺各分會的同濟會員,不論職業背景、年齡層,120位學員整齊就座,臉上寫滿認真與熱忱。這場培訓活動,從早上9點一路進行到傍晚6點,內容不只是紙上談兵,更涵蓋了新聞採寫、照片拍攝、現場實務操作,甚至模擬突發新聞的應對演練。許多人手上拿著筆記本、手機、相機,彷彿真的進入了新聞前線。
(圖/ 中華超傳媒)
「這是一場挑戰,更是一份責任,因為每一次撰稿,都是替同濟人記錄善的足跡。」來自澎嘉南區分會的張姓學員第一次參訓,語氣堅定。他說,自己原本是分會會長,這次決定未來加入同濟行銷的挑戰,投入記者崗位,只因他相信「記錄,就是另一種服務」。
本次活動由各分會記者主任統籌報名,區教育長協助彙整名單與匯款。主辦單位強調,報名僅限分會集體辦理,不接受個人申請,目的在於強化組織間的協調與分工。此次也特別開放過去未參與回訓的原任記者優先報名,確保傳承不中斷;已回訓者則可自由參加,共同切磋。
(圖/ 中華超傳媒)
活動場地設於同濟總會臺中教育中心(五權西路二段666號七樓之三),配有完整影音設備與模擬採訪場景。課程講師包括資深媒體人、會內資深記者,以及外部影像導演,分享從新聞敏感度到標題寫法、從攝影技巧到AI時代的圖文運營,讓許多第一次參訓的學員直呼:「比想像中更專業!」
(圖/ 中華超傳媒)
除了技術訓練外,更重要的是「同濟精神」的傳承——一支筆、一臺相機,不只是工具,而是責任。國際同濟會臺灣總會指出,記者的角色不僅是活動紀錄,更是價值發聲者,讓看不見的角落、默默的行動,有機會被更多人理解、關注。
根據主辦單位統計,120名學員中有多數均為首次參訓者,平均年齡為34歲,顯示記者職務正逐漸吸引更多年輕同濟人參與。隨著同濟會推動更多跨縣市公益行動,強化內部媒體力與紀錄力,成為不可或缺的推進力量。
(圖/ 中華超傳媒)
記者初訓報名早在6月底即告額滿,許多分會反映學員熱烈,建議未來開設進階班與主題式回訓。對此,總會回應將視本屆訓後成效與各分會需求滾動調整,擴大記者人才培育規模。
臺灣的公益版圖上,媒體報導不再只是外部觀察者的專利。在同濟會,這群背著相機、拿著筆的志工,正用自己的角度寫下善的現場,播下希望的種子。
中華超傳媒
(文/ 黃俊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