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立院黨團4月28日記者會 圖/國民黨立院黨團 臉書翻攝
南部最大聲/記者 報導
從2025年4月起,檢調大規模查辦罷免綠委行動中的連署案,針對國民黨各地方黨部發動搜索與約談,至今已有數十人被列為被告、多人遭羈押。與此同時,國民黨立院黨團於4月28日召開記者會,質疑政府運用「專簽績效」驅動辦案、刻意打壓在野黨,並批評司法「辦藍不辦綠」。該議題引發立法院質詢、媒體評論與社會廣泛討論。制度透明性、司法中立性與資源配置是否失衡,在大罷免進入如火如荼階段,成為觀察焦點。
【一、查辦國民黨罷免行動:從台南燒至全台】
從3月下旬至6月,國民黨相關罷免行動遭受密集查辦:
-
3/21:台南市黨部副主委莊占魁,因罷免王定宇、林俊憲案遭羈押禁見。
-
4/14起:全台多地展開搜索與約談行動,包括北市、新北三重、板橋、宜蘭、嘉義、台中等黨部,並扣押黨員名冊與連署資料。
-
5月與6月:再度擴大約談黨工25人,其中2人收押。
-
至今:中央組發會副主委黃碧雲亦遭檢調約談,查辦範圍已擴至黨中央層級。
【二、國民黨記者會痛批:司法聽命、押人取供】
在4月28日記者會上,國民黨團公開批評檢調行動具有高度政治目的,指出:
-
「專簽」施壓地方調查站:調查局召開視訊會議,並由高層以「專簽」名義要求全力查辦罷免案。
-
雙重標準明顯:罷免藍委案同樣有「死亡連署」、「偽造簽名」,如基隆市罷免林沛祥案爆出116件瑕疵連署,但檢調至今未搜索民進黨基隆市黨部。
-
偵辦重點錯置:罷免綠委行動全面查辦,卻未見綠營相對對待,是否故意阻撓罷免流程、甚至扣押公文與領表文件?
-
濫用司法資源:從新北地檢兵分30路、宜蘭地檢早晨6點突擊,動員百人執法,國民黨質疑「這些人力若用來查貪污與詐騙,是否更能造福民生?」
【三、調查局回應:依法行政 無績效獎金】
對於外界質疑「績效誘因」為查案驅動力,調查局長陳白立在立院答詢中回應:
-
承認召開視訊會議與專簽文件,但否認有績效獎金、加分制度。
-
強調所有行動皆依法進行,如有人違法將依法處理。
-
強調「不分藍綠、不分對象」。
然而,國民黨質疑這些說法與實際偵辦對象明顯不符,指出:「罷綠案全數被搜索、羈押,罷藍案無一聲張,司法怎可能中立?」
【四、制度性爭議浮現:績效導向恐導致「偵查傾斜」】
根據《匯流新聞網》署名投書與網路爆料,「偽造連署案」被列為高績效案件的傳聞,引發以下疑慮:
-
辦案誘因錯配:若「低風險高積分」成績效依據,基層偵查單位恐會傾向選擇政治性案件,而排擠如詐騙、吸金等更需辦理的重大犯罪。
-
國會監督空白:至今尚無明確制度說明績效評分標準、專簽的範圍與程序,僅靠政務官口頭澄清,缺乏外部監督機制。
-
中選會角色曖昧:吳宗憲亦指出,中選會4月1日、4月11日向高檢署告發後,幾天內即有視訊指令出現,反映罕見的「政治-行政-司法」聯動操作
【五、媒體與司法誠信面臨信任危機】
國民黨立委吳宗憲直言,從柯文哲案到此次查辦罷免案,皆出現檢察官新聞稿自打臉、法院文書時序異常、電話紀錄篡改等爭議,司法信賴正面臨崩盤。他舉出:
-
北檢處理沈慶京案前後說詞矛盾;
-
鍾文智案法院裁定與正本製作相隔5個月;
-
高院法官涉嫌倒填日期製作電話紀錄;
-
中選會對花蓮4千份格式錯誤的連署書視若無睹;
-
但同樣錯誤若出現在罷免綠委案,就可成為搜索藉口。
【結語:司法制度需要一場大體檢】
本案的擴大查辦與社會質疑,已不只是單一事件,而反映台灣目前:
-
執法重點是否扭曲;
-
檢調體系是否透明可監督;
-
政黨之間是否被公平對待;
-
社會是否仍信任司法機關。
除非調查局、法務部與中選會對外完整公開專簽文件、查案標準、績效制度與案件選擇依據,否則「專簽績效化」、「辦藍不辦綠」的疑雲無法從提出質疑的民代和相信他們論述的民眾心中移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