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 本報記者翻攝)
在全球經濟動盪與本地打炒房政策雙重夾擊下,臺灣房市面臨新一波壓力。專家警示,目前銀行貸款緊縮,恐導致交屋違約與資金斷鏈風險,呼籲政府審慎檢討房貸政策,避免衝擊內需與經濟穩定。
隨著美中貿易緊張升溫,出口導向的臺灣產業外部壓力加劇,內需市場成為關鍵支撐。但政府為遏止炒房實施的信貸控管,近期已對一般購屋者造成影響。多家公股銀行房貸額度緊縮,自住型買方即使資金備妥,也難以順利貸款與如期交屋。
內政部統計指出,今年前五個月住宅使照核發量達5.5萬戶,創歷史新高。由於建案進入交屋高峰期,但受央行選擇性信用管制與總量限制影響,許多銀行房貸審核排隊時間延長至三至六個月。根據財政部資料,除臺銀、土銀外,多數公股行庫房貸額度已降至個位數,恐形成市場壓力。
(圖/ Unsplash)
原設「自律控管措施」旨在抑制投機炒作,但目前受影響者多為剛性需求族群。專家認為,在房價趨緩與資金流動性充裕情況下,應檢視政策是否過度抑制正當交易。尤其新青安貸款承作件數逐月遞減,顯示市場仍有需求,但供給端卻受限,導致政策成效打折。
業界憂心,若無法調整貸款政策,恐爆發一連串負面連鎖效應,包括買方違約、建商資金吃緊、甚至引發金融與經濟信心危機。回顧日本與中國大陸過去房市過度調控導致經濟重挫,臺灣亦須在「打炒房」與「維穩經濟」間取得平衡。
學者建議,政府可針對已簽約交屋的首購族提供彈性貸款額度,避免誤傷正常交易與購屋民眾,兼顧居住正義與經濟穩定,化解潛在風險。
中華超傳媒
(文/ 黃俊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