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 美聯社)
美國總統川普於美東時間7月31日晚間簽署行政命令,宣布針對包含臺灣在內的68個貿易夥伴國家與歐盟,實施一系列新的進口關稅,將於8月7日正式生效。根據白宮公佈的稅率表,臺灣產品將被課以20%的關稅,顯示即使為戰略夥伴,臺灣在川普所推動的「貿易對等原則」下,仍無法置身事外。
此命令亦為川普近期貿易政策急轉直下的重要一環。在過去數日內,白宮密集與多國進行談判並敲定稅率,試圖在其設定的週五談判期限前完成布局。白宮官員指出,為使全球關稅時程一致,才將實施日訂於8月7日。
(圖/ 路透社)
對臺灣影響:產業壓力與出口競爭力考驗
對臺灣而言,這波關稅調整帶來的不僅是政策風險,更可能波及核心產業出口競爭力。美國是臺灣第二大出口市場,2024年前半年對美出口總額占整體比重逾13%。受影響產品可能涵蓋半導體零組件、機械設備、鋼鋁材料與中間財等,尤其中小企業難以承受20%稅負轉嫁,或將面臨訂單轉移與生產地外移壓力。
更值得警惕的是,在全球高科技供應鏈日益複雜化背景下,任何一國關稅調整都可能引發系統性連鎖效應。臺灣作為半導體關鍵樞紐,產業界需重新審視全球供應佈局與通路策略。
(圖/ 美聯社)
政策邏輯:川普的「對等關稅主義」
根據美方說法,此次各國關稅稅率並非隨機設定,而是依據雙邊貿易逆差幅度、地區經濟體量與政策協商結果綜合評估。部分國家如賴索托原本預定50%,最終調降至15%;而瑞士則被課以高達39%關稅。未在名單內的國家將統一課徵10%。
這項行政命令被視為川普延續其第一任期「美國優先」主張的再現,並試圖重建全球貿易秩序的主導權。在其邏輯中,過去幾十年自由貿易體制造成美國長期對外逆差,對等關稅是重塑公平競爭的工具。
(圖/ 美聯社)
國際回應與地緣效應:貿易與政治的交疊
此波關稅調整不僅牽動經濟,也進一步疊加地緣政治效應。雖然川普尚未公開點名臺灣,亦未將該政策與安全議題掛鉤,但臺灣與美國在科技、軍事、產業上的深度合作,使此舉難免被外界解讀為美方施壓策略之一。
同時,川普亦宣布與墨西哥達成90天談判期協議,暫緩原定汽車關稅調升計畫。加拿大則面臨與芬太尼相關產品關稅從25%升至35%的處置,突顯川普政策的靈活應變與高壓談判風格。
此舉亦使歐盟、日韓等美國主要貿易夥伴陷入再平衡困境,多數國家正加緊談判或尋求豁免空間。與此同時,川普已表明有意在2026年前重新談判美墨加協定(USMCA),加深區域經濟的不確定性。
(圖/ 美聯社)
結語:臺灣的風險管理與政策準備
此次美國關稅新政對臺灣雖無立即安全威脅,但對外貿易、企業供應鏈與宏觀經濟穩定帶來實質挑戰。對於臺灣政府與產業界而言,當務之急除了透過外交管道尋求溝通與澄清外,更須未雨綢繆,強化多元市場佈局、提升產業附加價值,方能在全球貿易板塊劇變下站穩腳步。
中華超傳媒
(文/ 黃俊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