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 路透社)
美國總統川普與歐盟執委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於蘇格蘭舉行會晤後,共同宣布美歐雙方達成一項貿易框架協議,美方將對多數歐盟進口商品課徵15%關稅,此舉成功避免了先前威脅的30%高額關稅,也使雙方經濟總量占全球近三分之一的兩大貿易體,暫時從貿易戰邊緣撤回。
(圖/ 美聯社)
川普聲稱,這項協議堪稱「有史以來最大」,將促成歐盟投資約6,000億美元於美國市場,並大幅增購美方能源與軍事設備。該協議也高於美日一週前簽署的5500億美元協議,川普表示,協議將為美歐關係翻開新頁,「糾正過去對美國不公平的貿易待遇」。
馮德萊恩則坦言,15%稅率是談判「所能達到的最好結果」,並認為此協議將為雙邊經濟關係帶來穩定與可預測性。
(圖/ 路透社)
儘管達成協議,專家對協議的長期穩定性仍存疑。Teneo研究副主任Carsten Nickel指出,這份協議目前僅為高層政治框架協定,未來可能出現歧異解讀,類似狀況曾於美日協議簽署後即刻浮現。他強調:「這種協議缺乏細部條款,風險仍在。」
此外,雙方仍保留部分敏感項目關稅,如鋼鋁維持50%稅率、烈酒仍在磋商中。不過,雙方同意對飛機及其零件、部分農產品、天然資源、關鍵原材料等項目不課徵關稅。
(圖/ 美聯社)
雖然歐洲多數觀察人士認為15%關稅仍過高,但德國總理梅爾茲(Friedrich Merz)對協議表示歡迎,認為成功避免了一場可能重創德國出口導向經濟與汽車產業的危機。目前美方對歐洲汽車及零組件徵收的27.5%高額關稅,是德國車廠如VW、賓士、BMW的沉重負擔。
歐洲議會貿易委員會主席Bernd Lange則批評,此協議中的歐方承諾過高,將以犧牲本地經濟為代價換取關稅減免。他更擔憂,川普保留未來調高稅率的權力,倘若歐洲無法達成投資承諾,美方仍可能反擊。
(圖/ 美聯社)
根據美國商務部統計,自去年起,美國已取代中國成為歐盟出口最大市場。川普政府持續透過高關稅談判策略重塑全球貿易結構,其目標之一即為縮小對歐商品貿易逆差,該逆差在2024年已達2,350億美元。
儘管如此,歐盟方面強調美方在服務貿易方面具盈餘,平衡部分赤字。此外,為減輕關稅壓力,歐盟企業如Airbus、賓士、Novo Nordisk等,若能享受此稅率與非關稅障礙降低,將有望獲益。
(圖/ 美聯社)
此次協議中,美方亦要求歐盟降低農產品與汽車標準門檻,不過歐方官員稱細節仍在協商中。
儘管協議暫時緩解貿易衝突壓力,但分析人士指出,此舉恐為未來更多地緣經濟談判開啟先例,也再度凸顯川普政府利用關稅作為談判槓桿的策略正全力運作。
中華超傳媒
(文/ 黃俊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