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 美聯社)
美國前總統川普8月1日正式宣布對臺灣輸美商品課徵20%關稅,引發臺灣產業界與政壇震盪。此舉不僅加劇臺美之間已然緊張的經貿氛圍,也讓談判進程中的潛在利益輸出成為各界關注焦點。賴清德總統回應表示,談判尚未完成,基於雙方保密協議,暫時無法說明具體內容。行政院則表示,臺灣會爭取在半導體相關關稅政策中取得優待待遇,並強調雙方仍持續保持對話。
(圖/ 美聯社)
《紐約時報》報導指出,臺灣與美國自川普宣布「對等關稅」政策以來,已有四次代表團赴美協商,但迄今仍未達成類似日本與南韓的投資換關稅優惠協議。儘管台積電已宣布追加投資亞利桑那州約1,000億美元,但規模仍遠小於日本、韓國對美數千億美元承諾。有分析指出,談判遲未落定的主因之一,正是臺灣對美投資金額與「戰略誠意」仍未滿足美方期待。
(圖/ 賴清德臉書)
曾任副閣揆的經濟學者施俊吉認為,美國在本次談判中幾乎毫無讓步,反觀臺灣除了面臨高關稅壓力外,還傳出將釋出更多半導體投資利益。他指出:「談判本應對等互利,但目前看來是單方面讓利。」若傳聞中3,000至4,000億美元的投資確實存在,將是歷任總統對美最大規模的經濟輸出。
(圖/ The New York Times)
民間對此亦有高度警覺。時事評論社群「工程師看政治」在社群發文質疑,政府對談判細節始終保密,以「協議尚未完成」為由不說明,已違反資訊公開與民意監督原則。該社群指出:「不能說,就是有。錢會怎麼流出去,我們不知道,只知道它會離開臺灣。」更批評賴清德所謂的保密談判與當年反服貿「黑箱」指控形成強烈對比,顯示政府雙重標準。
(圖/ 總統府)
《紐時》報導亦提到,臺灣曾試圖以購買美國阿拉斯加的天然氣、追加半導體投資等方式換取美方讓步。但談判時間短、涉及國家多,成為難以談妥的變數之一。川普曾公開批評臺灣過度依賴美國安全保障,卻在軍事投資上「貢獻不足」,進一步凸顯雙方利益交換的失衡。
目前,美國對臺關稅新政已啟動,臺灣能否爭取晶片產業豁免條款仍待觀察。若談判未能取得實質讓利回報,除了削弱產業競爭力,也恐影響民眾對政府國際協商能力的信心。專家強調,這不僅是貿易議題,更牽涉國家安全與主權籌碼,政府須審慎面對,避免讓臺灣在大國博弈中過度犧牲。
中華超傳媒
(文/ 黃俊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