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鄭欣宜報導
在台南有間沒有廣告、不靠網紅的清洗小店「淨器先生」,靠著一項被主流忽略的需求:「吸塵器清洗」悄悄掀起話題,成為Dyson用戶之間口耳相傳的清潔首選。
故事起點是一隻貓:創辦人曹世春養了一隻貓QQ,有天家裡的Dyson吸塵器吸到貓砂,一打開整台都是異味。他嘗試自行拆機清洗並成功去除臭味,於是將過程貼上網路論壇分享,沒想到底下留言爆量:「你能幫我清嗎?」、「我家的 Dyson也是一打開全是毛髮。」從沒有事先規畫什麼創業藍圖,他從一台做到十台、從朋友介紹到陌生人排隊,最後索性放棄原本工作,決定「把這件事做好。」

從租屋4坪 到效率化的8坪的家電行
創業初期,曹世春在自家4坪租屋處拆機清洗,桌上堆滿工具、地板滴著水。隨著委託增加,他開立了8坪的小家電行,開始思考如何分區、設動線,並建立最基本的SOP。
那時的「淨器」其實只是一間家電小店,除了清洗Dyson,也賣冷氣、風扇和小家電。沒有行銷預算,唯一的擴散靠的是清洗前後的對比照片、用戶回饋與社群真實留言。從收件、拆解、烘乾、組裝、打包、到客戶回報,每一環節都逐步變得更清楚。對顧客來說,不只是「洗乾淨」,而是「洗得有標準、洗得有安心感。」

一題一解的進化 把用戶回饋做成SOP
隨著清洗的機器越來越多,曹世春逐漸熟悉各型號的構造、風險與拆解順序。每當遇到客戶的新問題,就回頭修一段流程;每台機器清完後,他會記下拆解順序、卡垢點、風乾時間等細節,慢慢整理成系統化的作業SOP。
從最初的7至9個步驟,訂定出12步清洗標準流程;單件處理時間從90分鐘壓到50分鐘。從第一台到第N台,一對一聽回饋,真正讓客戶留下來的,不只是洗乾淨,而是可以得到像是「第一天使用」的感覺。

共創夥伴丞臻創投 打造複製模型的第一步
創業兩年後,曹世春的家電行有了穩定的月營收,但融資處處碰壁。多數人聽到家電行,只覺得這是小作坊,太小、太土、不夠科技。直到他遇見丞臻創投 CEO謝政益。沒被「家電」嚇退,而是了解營運細節,觀察流程、評估回購率與單月營收數據。
謝政益的判斷是:這是一個有穩定現金流、具備品類聚焦潛力的服務模型,只是缺乏商業定位與資本架構的打磨。從那天起,丞臻創投開始逐步協助曹世春走上可擴張的標準化路徑。雙方共同決定開出一間20坪實體門市:不賣配件、不賣商品,只專注清洗,洗出一條全新的服務產業規格線。

下一站 把家電清洗做成能複製的專業
淨器不再販售家電,現階段開始專注於清洗與維修,從吸塵器、除濕機到空氣清淨機,打造真正聚焦、專業且有標準的清潔流程。
目前,淨器已成為南部許多Dyson用戶信賴的好選擇,也吸引來自企業與投資端的主動關注。團隊正積極物色北部據點,擴編技術與營運團隊,準備將這套來自台南小店的清洗邏輯,進一步擴張為全台規模化服務品牌。想了解更多關於「淨器先生」的創業歷程還有清洗服務,請點入臉書粉絲團查看:https://www.facebook.com/mrclean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