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 路透社)
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於華府宣布,計畫對所有進口半導體徵收約100%的懲罰性關稅,作為其「製造業回流美國」政策的一環。不過他強調,對已在美國設廠或承諾設廠的企業將不適用此項加徵措施。
此一舉措在總統選戰期間具有高度象徵意義。川普此番發言同步於蘋果公司(Apple)宣布再度對美國投入1000億美元投資之際,強化他對科技製造業回流的主張。
(圖/ 路透社)
「如果你們承諾在美國建廠,就不會被課稅,」川普於橢圓辦公室對記者表示;但他同時警告,若企業未履行建廠承諾,將被追溯課徵應繳稅金,「這是保證」,川普強調。
儘管此番言論尚未構成正式關稅公告,但對全球半導體產業已引發廣泛關切與政策警戒。美國針對半導體的國安調查結果預計將於8月中旬公布,屆時或將揭示最終細節。
(圖/ 路透社)
亞洲主要晶片供應國反應分歧
南韓通商大使表示,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與SK海力士(SK Hynix)將不會受到100%關稅影響,兩國在貿易協議中已針對半導體稅率達成「最優惠條款」。
臺灣國發會副主委劉錦錚則指出,台積電(TSMC)等台灣企業近年來積極赴美建廠、投資與當地業者合作,預料將可降低潛在稅負風險。NVIDIA等與TSMC合作的AI晶片大廠,預期也能倖免高關稅衝擊。
另一方面,菲律賓半導體產業協會會長Dan Lachica則坦言,若美國落實高關稅,對菲國出口產業將是毀滅性打擊。馬來西亞貿易部長Tengku Zafrul Aziz也在國會指出,此舉恐導致馬來西亞在美國市場競爭力大幅下滑。
(圖/ 美聯社)
美國補貼政策與「規模至上」的競爭現實
投資顧問機構Annex Wealth Management首席經濟學家Brian Jacobsen直言:「這場博弈將由有能力在美國設廠的資本雄厚企業勝出。這是巨頭生存戰。」
事實上,自2022年起,美國國會即啟動總額527億美元的《晶片與科學法案》,並由商務部協助推動五家先進晶片廠赴美設廠,旨在扭轉美國在全球晶片產量中從1990年占比40%滑落至近年的12%窘境。
Peterson國際經濟研究所的資深研究員Martin Chorzempa也分析指出,大量對美投資將讓美國得以排除部分廠商的晶片產品課稅,特別是中國的中芯國際(SMIC)或華為晶片則難以獲得豁免。
(圖/ 路透社)
歐日關稅待遇與市場反應
歐盟日前宣布,其對美出口商品,包括汽車、晶片與藥品等,大多可適用統一15%稅率,日本也指出美方已保證不會對其晶片課徵高於其他國家的稅率。
在川普新政消息釋出後,亞太晶片股普遍上揚。台積電與三星股價分別上漲4.4%與2%,而在德州設有工廠的環球晶(GlobalWafers)更勁揚10%。
該公司表示已主動實施成本控管策略,有信心在全球高關稅壓力下維持競爭力。
中華超傳媒
(文/ 黃俊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