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 路透社)
在川普宣布對69國開徵重稅之際,台積電卻被列入「關鍵戰略豁免」名單,未受到最高100%懲罰性關稅影響。儘管表面上看似對臺灣半導體出口有利,實則反映出美方對供應鏈安全的戰略盤算。
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並未公開說明豁免細節,但知情人士透露,美方將台積電視為美國國防、AI與高階科技發展的「關鍵供應商」,豁免背後是出於地緣政治與科技國安的雙重考量。
(圖/ 路透社)
不只是幸運:這場豁免背後的交換條件
台積電之所以能獲得豁免,很大一部分是因為配合美國政策,在亞利桑那州建廠。美方期待將高端製程逐步轉移到本土,減少對境外供應鏈依賴,特別是在中美科技戰升溫的背景下。
此外,據估計,在美國建造和運營半導體晶圓廠的成本已經比亞洲高出30%至50%。根據行業數據,晶元相關關稅每增加1%,晶圓廠建設成本就會增加約0.64%。在某些情況下,如果公司試圖保持獲利率,晶元價格上漲1美元可能會轉化為最終產品價格上漲三倍。這意味著,赴美建廠雖帶來關稅豁免,但成本壓力同樣不容忽視。
這樣的合作其實是一場策略性交易。換句話說,台積電的關稅豁免,不是因為自由貿易原則被維護,而是因為它「答對了美國的戰略考題」。
潛在風險一:美方未來可能收緊豁免條件
目前雖然獲得關稅豁免,但這並不代表永久保障。若未來美方調整政策,例如規定「免稅資格僅限美製晶片」,臺灣將面臨出口成本暴增、客戶外移的雙重壓力。
台積電與其他臺廠可能被迫加碼赴美設廠,以維持美國市場份額,這將進一步加劇對臺灣本土產業的空洞化風險。
(圖/ 路透社)
潛在風險二:美國製造趨勢吸走臺灣人才與技術
隨著赴美設廠規模擴大,臺灣高階工程師與管理人才大量外派,造成本地研發能量逐漸被削弱。若無配套政策補強教育、研發與產業升級,長期恐導致「只留產線、不留創新」的困境。
更令人擔憂的是,隨著技術移轉與本地人才培育,美國境內可能逐漸掌握自主製造能力,屆時臺灣在全球供應鏈中的地位也將被重新定義。
潛在風險三:地緣政治升溫下的供應鏈脆弱性
臺灣作為地緣政治敏感區域,一旦美中衝突升級,或其他區域性風險爆發,供應鏈中斷的可能性將進一步升高。這種不確定性將影響國際品牌對臺灣的信心與長期合作意願。
TSMC雖強,但若國際訂單選擇「政治安全」大於「技術效率」,將對臺灣整體出口造成壓力。
(圖/ 中央社)
臺灣如何因應?重點是掌握價值鏈核心
面對地緣政治風險升高與全球貿易秩序重塑,臺灣要在變局中站穩腳步,不能只是維持「製造基地」的角色,更需要強化自身的「價值創造」能力,才能在下一階段供應鏈重組中持續保有關鍵影響力。
首先,臺灣必須持續投入先進製程與IC設計的研發,包括2奈米以下製程技術、AI晶片開發與系統整合能力,避免半導體產業陷入純代工的低附加價值模式,轉向以研發驅動的高競爭力路線。
其次,建構完整的在地半導體生態系至關重要。這涵蓋原物料、設備、EDA軟體工具與專業人力等上中下游產業的整合發展,有助於提升臺灣供應鏈的韌性與自主性,降低對單一市場或地區的依賴。
在人才方面,臺灣需要提升產業環境的吸引力,不僅提高工程師與研發人員的薪資與社會地位,也需改善居住條件與工作平衡,以防止人才外流,並吸引海外高階專才回流與投入。
最重要的是,臺灣政府需強化科技治理與談判能力,將半導體政策上升至「科技國安」層級,整合經貿、產業與外交資源,以更具戰略思維的角度,應對美中博弈下的各項談判與協議挑戰,守住臺灣在全球價值鏈的關鍵地位。
(圖/ 法新社)
結語:豁免不是保護傘,而是壓力測試
川普關稅戰下的豁免制度,揭示出臺灣在全球經濟戰略中的重要性,同時也提醒我們不能掉以輕心。未來的競爭不只在產線上,更是在於誰能留下核心價值與技術自主。
臺灣若希望長期在供應鏈中佔有關鍵位置,必須從今天開始,強化制度、厚植創新、鞏固人才與資安,成為「不可取代的戰略夥伴」,而非「可替代的製造選項」。
中華超傳媒
(文/ 黃俊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