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 美聯社)
當前世界貿易體系正面臨自冷戰以來最大震盪。2025年8月,美國總統川普宣布對全球69個國家與地區課徵前所未有的高關稅,標誌著美國走向更加封閉、自主的貿易策略。這項政策不僅挑戰WTO以多邊主義為核心的貿易秩序,也對全球供應鏈與新興經濟體造成重大壓力。
(圖/ 法新社)
一場系統性的政策轉向:從自由貿易到「條件交換」
川普政府稱此次為「互惠關稅」(Reciprocal Tariffs),目的在於「矯正」美國長年累積的貿易逆差,保護本土產業,並吸引製造業回流。然而,這場關稅戰不再只是「戰略施壓」的手段,而是川普貿易政策體系化重組的核心。
舉例來說,日本、英國與歐盟為避免更高稅率,選擇與美方妥協,接受15%至20%不等的關稅。但未簽署協議的國家則遭到「一刀切」式課徵,例如印度被課總稅率50%、瑞士巧克力與高級手錶遭課39%,南非稀有金屬出口則面臨30%關稅,甚至連緬甸與寮國這類開發中國家也被徵收40%高稅。
這些政策反映川普政府不再單純使用貿易作為合作平台,而是視之為達成外交、能源與地緣戰略目標的工具。
(圖/ 美聯社)
高關稅帶來誰的競爭優勢?誰的壓力?
在這場談判中,有些國家確實獲得相對利益。印尼政府就坦言,雖被課19%,但比起同樣出口紡織與電子的越南與印度「仍具競爭力」。然而,其他如巴西、印度與南非,則因政治立場或能源政策觸怒華府而遭重罰,國內產業已出現裁員與資金撤出跡象。
即便是盟友加拿大,也在承認巴勒斯坦國後,遭課35%稅。但由於95%出口仍依循《美墨加協定》(USMCA)免稅,加拿大與墨西哥暫時躲過系統性衝擊。
(圖/ 路透社)
中國談判停滯,美中緊張重回高點
最受矚目的是中美貿易關係。川普政府設定8月12日為最後談判期限,若未達成協議,中國出口商品將面臨最高245%的關稅。儘管雙方已提出方案,包含將大部分商品統一課徵50%稅率,但中國官方對於川普所謂「芬太尼相關商品附加稅」仍未正面回應。
中國的回應策略也轉為「非對稱反制」。包括限制稀土金屬出口、提高對美資企業審查,並推動區域性貿易協定(如RCEP、BRICS擴大合作),意圖降低對美依賴。
這場博弈不只是經濟層面的衝突,更是全球供應鏈與貿易路線的根本重組。
(圖/ 美聯社)
法律挑戰與市場不確定性:政策執行仍存變數
關稅措施亦引發美國內部法界與企業的強烈反彈。紐約貿易法院裁定川普在4月2日發佈關稅命令時「程序違憲」,案件目前已進入聯邦上訴法院,預料將進入最高法院審理。法律界普遍質疑「以國安為由避開國會監督」的正當性。
企業層面亦因政策不透明飽受困擾。包括日本、瑞士與印度等多國企業組織表示:「目前的協議條款模糊不清,實施細則尚未公布,極度不利於供應鏈規劃與長期投資決策。」
(圖/ 美聯社)
川普的政治紅利?還是經濟隱憂的序章?
儘管川普自信滿滿宣稱「這是美國經濟重振的關鍵一步」,期望透過高關稅帶來所謂的「關稅紅利」,增加政府稅收並促使製造業回流,進一步帶動本地經濟成長與就業,然而現實經濟狀況卻發出警示的「經濟紅燈」。
關稅雖在短期內能刺激本地生產,但也推高進口成本,導致消費者物價上升,削弱民眾購買力;企業面臨更高原材料成本,減弱全球供應鏈競爭力,並促使部分生產轉移海外。長期來看,貿易保護主義將削弱創新能力,抑制國際投資意願,並可能引發產業裁員與經濟活力下降。企業與消費者信心受挫,投資計畫亦受政策不確定性影響而縮減。
康乃爾大學經濟學者普拉薩德直言:「川普的貿易政策邏輯清晰、意圖明確,但代價沉重。美國不只是和對手國交惡,也正在削弱與盟友的信任。」這反映出美國面臨的貿易戰政治紅利與經濟隱憂並存的複雜局面。
(圖/ 美聯社)
貿易已不只是經濟,是地緣權力的延伸
川普新關稅政策的出台,不僅是經濟工具,更是一種戰略語言。它傳遞出一個訊號:全球化時代正進入分裂與重組,國家將重新計算「貿易價值」與「戰略代價」。
未來幾個月,將是觀察美中談判進展、國際供應鏈重塑方向,以及各國經濟體如何調整對美出口依賴的關鍵時點。
這是一場從華府發動、全球響應、卻仍無法預測終局的貿易大洗牌。
中華超傳媒
(文/ 黃俊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