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賴榮偉/花蓮報導
花蓮今夜星光與鼓聲齊鳴,河濱公園燈火輝映,傳統服飾在舞步間閃動色彩,雄壯歌聲與鼓點迴盪山海之間。舞台上,部落青年以傳統歌舞熱烈迎賓,與頒授重要民俗認定證書的莊嚴時刻交織成最動人的畫面。2025國家重要民俗「Ilisin no
Fakong」授證典禮暨豐年祭晚會,今(8/9)日晚間在豐濱鄉豐濱河濱公園盛大舉行。花蓮縣長徐榛蔚不僅出席盛會,並馬不停蹄前往多個部落參加豐年祭,與族人齊舞同唱,現場氣氛如海浪般一波波推向文化最動人的高潮。
本次典禮貴賓雲集,包括文化部政務次長李靜慧、文化部文化資產局長陳濟民、原住民族委員會參事督固‧撒耘、花蓮縣文化局代理局長曾之妤、豐濱鄉長邱福順、吉安鄉長游淑貞、立法委員鄭天財、立法委員傅崐萁服務處主任葉佳興、花蓮縣議員李正文、蔡依靜等人。
文化部於2024年9月11日公告將「Ilisin no Fakong」登錄為國家重要民俗,並認定「Fakong 貓公部落」為保存者。適逢部落舉辦娛靈祭,文化部政務次長李靜慧代表部長李遠,頒授重要民俗認定證書,由部落頭目高金萬代表接受。文化部指出,截至2025年7月,全臺重要民俗共計24項,其中原住民族佔6項。「Ilisin no Fakong」繼「鄒族 Mayasvi」、「港口部落阿美族 ilisin 豐年祭」、「賽夏族 paSta’ay」、「東山吉貝耍西拉雅族夜祭」、「邵族 Tungkariri Lus’an(祖靈祭)」之後,成為第6項原住民族重要民俗,意義深遠。
縣長徐榛蔚表示,Fakong 貓公部落是豐濱鄉古老的阿美族聚落之一,完整保有傳統年齡階級制度、祭儀、禁忌與樂舞文化,自創立以來每年8月5日至10日舉行「Ilisin no Fakong」,包括迎靈、娛靈、送靈等儀式,從未間斷。該祭典於2014年登錄為花蓮縣民俗類無形文化資產,今年更獲文化部認定為國家重要民俗,成為保存最完整的臺灣原住民族祭儀之一。她在致詞時強調:「千年傳唱就在貓公部落,我們是不是給貓公部落掌聲一下!天色漸暗,雄壯歌聲與古調沿著貓公溪傳向聖山,令人感動。十年堅守,今天終獲國家肯定,要感謝修訂《文資法》的委員,也感謝每位守護文化的族人。因為有大家,我們的文化才能走向世界,讓世界看見台灣、看見花蓮、看見貓公。」
文化部政務次長李靜慧表示,非常榮幸代表文化部參加授證典禮與豐年祭。全臺目前已登錄民族文化資產24項,「Ilisin no Fakong」是第6項原住民族重要民俗。此次認定是對部落代代傳承、完整保有迎靈至送靈文化歷程的肯定。文化資產局將持續記錄、保存並推廣阿美族與貓公部落的文化,讓這份美好世代延續。
頭目高金萬表示,近三日有38位青年勇士依循祖先的足跡前往傳統聖地,重現祖先行跡並祈求好天氣。今年祭典更吸引超過1,500位青年返鄉,足見文化的凝聚力。他希望縣府與官員每年都能來豐濱共襄盛舉,「雖然我已85歲,但精神仍在,只要能與文化一同成長,就是我的榮耀。」
文化局代理局長曾之妤指出,「Ilisin no Fakong」完整保存阿美族祭儀文化,展現部落自發、自主與團結合作的精神。目前花蓮縣已登錄民俗10項,其中港口部落與貓公部落的 ilisin 均列入國家重要民俗,未來將讓原住民族文化保存更具制度性與永續性。
花蓮縣政府將持續與全縣各部落攜手守護族群文化,期盼各族群傳統文化源遠流長,推動無形文化資產的保存與傳承,使珍貴的文化記憶代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