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電報記者廖宥婷 /台北報導】
灃食公益飲食文化教育基金會 8 月初推出全新「海海人生:從市場到餐桌的食魚日常」走讀活動,將多年來的「良食脈動講座」首次轉型為市場實地走讀與料理實作,邀請國立海洋大學水產養殖系副教授、《怪奇海產店》作者黃之暘帶領學員認識當季魚種,並透過料理 PK 體驗食魚文化。

灃食副執行長葉俊甫表示,過去「良食脈動」以靜態講座為主,今年則結合市場體驗與廚房料理,期望讓民眾從採買到烹煮,重新理解海洋與飲食的連結。他強調,台灣雖為海島,許多人卻僅熟悉有限魚種,透過活動希望開拓食魚多樣性。「活動影音」亦同步上架灃食 YouTube 頻道。

講師黃之暘指出,食魚教育不僅是知識,更是認識漁業生態與永續消費的行動。「吃魚不只是從餐桌開始,而是要走進市場、產地,看見完整產業樣貌。」活動首日以「逛市場、享時令、做酒餚」為題,學員在基隆調和市場學習挑魚技巧,並帶回食材於海科館生態廚房料理。有人笑說:「看老師殺魚很輕鬆,自己動手才知道並不簡單,但非常值得!」

另一場「怪奇海產直營店」則化身拍賣市場,展示大溪漁港少見魚種,並模擬競價買魚,增加趣味互動。學員透過不同烹調手法體驗各魚種的鮮美,例如清蒸紅尾冬、乾燒小卷、赤鯮冬瓜湯等佳餚。

葉俊甫強調,「海海人生」讓大眾從挑魚、料理到理解漁業與環境意涵,體會一尾魚承載的生態與文化價值,將食魚文化落實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