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泳池管理不佳水質 圖/許展維
南部最大聲/記者 吳有炓 高雄報導
台灣水質管理協會秘書長許展維,曾是國內蝶泳紀錄保持人,亦多次代表國家出征亞洲盃、世界盃與世界大學運動會。如今,他不再在泳池掀起浪花,而是投入改善水質標準的行列,推動台灣朝向更安全、專業的運動環境前進。
「水質衛生就是一個國家進步的象徵。」許展維開門見山地指出。他以美國、日本為例,當地自來水可直接飲用,含氯量與水質標準極高,這不僅是公共衛生,也是國民基本權利的展現。
相較之下,台灣泳池水質的標準與管理制度,仍停留在基礎層次。對此,許展維提出三大系統性問題與改革方向,呼籲新任運動部長李洋予以重視。
台灣的游泳池行業潛在風險與競技游泳的水質管理責任歸屬,三大關鍵問題。
1. 民眾低估風險:汗水、電解質與昏厥隱患
許展維指出,游泳時人體其實會大量流汗,但民眾往往無感,卻因此流失電解質。若長時間未補水,容易產生脫水現象。加上許多泳池浴室設計通風不良,極易造成民眾頭暈、昏厥等安全危機。
「我們常聽到有人在浴室昏倒,其實很多是水質、通風與補水觀念的綜合性問題。」
2. 法規過於寬鬆:「菜有熟就好」的最低標準心態
目前主管機關對泳池水質要求,僅限於達到「生菌數、酸鹼值、餘氯值、能見度1公尺」等最低門檻,標準宛如「菜熟了就能吃」,卻未考慮色澤、氣味與使用者感受。
這樣的思維導致部分泳池雖達標,但水質混濁、味道刺鼻、刺激眼睛與皮膚的情形屢見不鮮,特別在競技與長時間訓練下,對選手健康與表現產生負面影響。
3. 人力與專業失衡:救生員變全能超人
「國外泳池有專門的水質管理人員,但台灣多由救生員兼任檢測與清潔。」許展維指出,這種制度不但壓縮救生專業,也讓水質管理無法細緻到位。
在國際上,運動設施的水質管理是專職團隊負責,並使用科技監控與標準程序運作。但台灣仍仰賴人工記錄、每日手工測試,導致品質不一、責任模糊。
競技層面新挑戰:比賽公平性與責任歸屬的斷裂
在競技層面,水質更直接影響選手表現。許展維指出,現行泳池能見度僅須達1公尺,根本不符合競技需要。選手游速每秒超過2公尺,若視野不佳,會影響轉身與終點觸碰,進而左右成績與破紀錄機會。
此外,賽事多由協會承辦、場館租借,但比賽期間水質管理仍由場館原班人馬負責。一旦出現問題,**責任落在哪裡?主辦單位?場館?還是承辦協會?**這正是目前台灣泳壇難以提升國際競爭力的制度性隱憂。
許展維三大建言 給新任運動部長李洋的改革方向
身為羽球選手出身的運動部長,李洋對於場上競技需求的體認毋庸置疑。許展維特別提出三項政策建議,希望李部長能引領改革:
一、制定競技泳池專用水質標準,提升能見度門檻
-
提高能見度至2公尺以上,並依項目(跳水、水球)細分標準。
-
對正式賽事實施水質抽檢與即時監控機制,由運動部統一管理與驗證。
二、推動專業水質管理制度,分工取代兼職
-
比照國際制度,培養並聘用專業水質管理技師。
-
救生員聚焦安全防護,不再兼任複雜的水質控制與設備操作。
三、建立選手保障機制與鼓勵制度
-
提案各縣市開放公有運動場館,讓退休或優秀選手免費或優惠使用。
-
不僅延續訓練,也鼓勵經驗傳承與青年培育。
結語:讓改革從游泳池開始,讓世界看見台灣的水準
許展維強調,乾淨、安全、專業的水域環境,是國民健康的基石,也是運動成績的起點。他希望李洋部長能善用自身經驗,從制度與專業兩端改革台灣泳池環境,讓運動部真正成為選手與全民的後盾。
「我們的泳將可以再更快、再更遠,只要他們的水,是乾淨的。」──許展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