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志勇/清華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這個錢我不能拿,但(演講費)領據給我簽,我(回)捐給國民黨。」這句話,正是港星「牛頭帆」馮淬帆導演的為人與風骨。

早在 2020 年,我剛從美國返台,初任國民黨國際事務部副主任時,馮導便是我與國際部同仁籌辦「國際民主沙龍」第一場的主講嘉賓。我從小看著他主演的《最佳損友》等喜劇長大,八〇年代在海軍總部還曾遠遠看過他打網球。直到後來才知道,他早在 1990 年代初期就移居台灣,並取得中華民國國籍。
雖是喜劇演員,私底下的馮導卻極為嚴肅。他常說:「我不是來到台灣,是回到中華民國!」——這句話,我至今仍深深記得。他深惡痛絕共產黨,是標準的「中華民國派」。對於外界熟悉的那句「香蕉你個芭樂!」,他其實並不喜歡,也不願再被提起。

馮導對國民黨「恨鐵不成鋼」,一開始拒絕我的邀請,直言:「去講也沒有用的。」我不服輸,只回他:「我有信念,你要幫我。」
在新北市議員蔡淑君協助下,我終於與馮導在林口見面。他依然不鬆口,我只好親自開車送他回家。之後又花了不少時間,不斷溝通與誠懇邀請。終於,他點頭答應——唯一條件是:題目與內容由他自行決定,只要主軸是「愛國、是中華民國」。

算一算,前後整整花了三個月,才促成這場沙龍。結果那場演講轟動全台。活動前一週媒體就開始報導,當天國民黨中央八德路外滿是 SNG 車。我從黨部窗邊往下看,問同仁:「早上有什麼活動?」他回答:「就是你中午那場啊!」
馮導身體其實不太好,平日鮮少公開露面。但那次演講後,媒體爭相報導,他也陸續接了幾支廣告。能再在電視上看到他,我真心替他高興。他念茲在茲的,是台灣的教育與課綱問題。他嚴正地說:「如果『去中化』繼續下去,中華民國的命運就完了。」
他告訴我,早在八〇年代就想帶母親移居台灣,因為「香港不是我的家」,他只想「回到中華民國」。但當時國民黨海工會希望他留港協助情報工作,愛國的他選擇留下。等到九〇年代終於能來台時,母親已經過世,成為他一生的遺憾。

馮導還笑說,他在香港從沒穿過球鞋,來台後才買第一雙。那時他每天穿著球鞋、手拿榔頭,和新黨朋友在街頭對抗主張台獨的人。
馮淬帆不只是影星,更是一位堅定的愛國藝人。他的離世,令人惋惜,也讓我深感時光飛逝——上個月他才在我的臉書按讚。
懷念馮淬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