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新抗生素上市後,不到2年就可能出現抗藥性報告,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臨床真實面臨的現況。」提及抗藥性危機,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數位醫療部主任委員、南區傳染病防治醫療網指揮官柯文謙醫師嚴肅道出。過去抗生素的問世,拯救了無數生命,更是醫療史上的一大里程碑,然細菌的突變與適應速度卻遠遠比藥物研發更快,使細菌抗藥性問題已被世界衛生組織(WHO)列為全球10大健康威脅之一。正因如此,WHO自2015年起推動「世界抗微生物製劑抗藥性認知週」(World AMR Awareness Week, WAAW),每年11月提醒全球正視抗藥性問題。而成大醫院也響應舉辦「健康巴士快上車,甩開抗藥危機」衛教展覽,期待透過展覽,與民眾推廣正確用藥與預防感染的重要觀念。
細菌也會學習!醫:抗生素抗藥性治療延長,甚至藥物選擇受限
「如果抗生素被錯誤使用或未完成療程,這些殘存的細菌就可能突變、傳播,造成未來相同藥物無效。」柯文謙指揮官指出,抗藥性發展快速的原因在於「細菌會學習」,這正是由於抗生素在抑制或殺死細菌的同時,未被完整清除的細菌也將逐漸產生抵抗力,進而出現抗生素抗藥性。
事實上,抗藥性問題已是典型的「One Health」全球健康議題,不僅社區、農業及各環境皆可見,更已是臨床常見的治療困境,例如:腸內菌屬的克雷伯氏菌、大腸桿菌等多重抗藥性菌種,常導致感染治療延長,甚至讓醫師面臨「可用藥物選擇有限」的狀況。柯文謙指揮官指出,這不僅影響感染科的治療,也對外科手術、癌症治療等需要抗生素保護的病人構成挑戰;如果沒有新的藥物、又不減少抗生素的錯誤使用,未來的醫療將更加受限。
成大醫院精準用藥管理制度,「對症下藥」防範抗藥菌蔓延
「病毒感染如感冒、流感,本就不需要抗生素;錯誤使用只會讓細菌變得更有抵抗力。」成大醫院感染管制中心暨感染科主任李南瑤醫師指出,抗藥性防治的起點在於正確用藥觀念。現今民眾仍普遍把抗生素與退燒藥或消炎藥混為一談,常因發燒就自行服藥或未按醫囑完成療程。
對此,成大醫院導入「精準用藥管理制度」,由臨床藥師與電腦輔助系統共同審核處方,並定期進行院內外稽核,確保抗生素的使用符合適應症、劑量與療程標準。「醫師開藥前會經過雙重確認,並且與病人充分說明。教育與溝通,是防治抗藥性最有效的方式。」
「四不一要」要遵守 成大醫院:對抗抗藥性威脅需全民共同努力
面對抗生素抗藥性的威脅,民眾又該如何貢獻心力呢?臺南市政府衛生局疾病管制科黃琬淇科長指出,若能落實抗生素「四不一要」原則-「不」自行購買、「不」隨意停用、「不」主動要求、「不」與他人共用,「要」遵守醫師指示用藥,便能為對抗抗藥性細菌盡一份心力。柯文謙指揮官強調,「只要更謹慎使用抗生素、強化預防與教育,就能讓這些藥物延續更長的效力,守護下一代的健康。」當醫師願意充分說明、民眾願意理解配合 ,抗藥性就不再只是危機,而能成為全民共同守護健康的契機。
從預防感染、減少用藥來延緩抗藥性!醫籲高風險族群施打疫苗
抗藥性問題雖然無法在短時間消失,但可以被延緩。除了正確用藥外,預防感染也是一項延緩抗藥性的方法,其中,疫苗施打更是一大重點。「打疫苗不只是防病毒,還能減少細菌感染後需要用藥的機會。」柯文謙指揮官補充。對此,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南區管制中心副主任陳紫君也提醒,長者與幼兒為免疫力較弱族群,應加強衛教與疫苗宣導,降低感染與重症風險。
成大醫院林鵬展副院長也指出,成大醫院積極配合政策推動流感、肺炎鏈球菌與新冠疫苗接種,就是期望讓高風險族群能在感染前建立防護力,從源頭減少抗藥性風險。最後,成大醫院林鵬展副院長表示,抗生素的發明延長了人類壽命,但其可用性取決於全民的共同維護。成大醫院除了有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在政策與指引上的支持,也持續結合臨床與公共衛教,推動理性用藥文化,讓社會對抗藥性議題有更深理解與行動。期盼全民共同努力,延緩抗生素抗藥性情況,守護醫療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