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頭條
Advertisement
  • 熱門
  • 健康
  • 房地產
  • 生活消費
  • 旅遊美食
  • 科技
  • 星球永續
  • 影音
  • 專欄
  • 合作媒體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 熱門
  • 健康
  • 房地產
  • 生活消費
  • 旅遊美食
  • 科技
  • 星球永續
  • 影音
  • 專欄
  • 合作媒體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民生頭條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 熱門
  • 健康
  • 房地產
  • 生活消費
  • 旅遊美食
  • 科技
  • 星球永續
  • 影音
  • 專欄
  • 合作媒體

發燒、惡夢、看到過世親人⋯臨終病人最需要什麼?做1事讓他安心離開

by 商情中心
2024-04-28
in 優活健康網

臨終病人常會出現許多症狀,只因為病人沒有提出主訴而往往被忽略,臨床工作者也很難做盛行率的調查,而這些困擾代表什麼意義?馬偕醫學院臨床教授、癌症安寧緩和學會監事張明志於《死亡癱瘓一切的知識》一書中,大量列舉臨床個案為例,以其多年經驗,揉合古今各派別宗教、哲學與生死觀,為讀者提供安定身心、一路好走的解方。以下為原書摘文:

病人需要的,是安定的力量

胸痛、呼吸困難、幻覺、幻聽、發燒、做惡夢,看到過世的親人、長輩、朋友⋯⋯這些並非單純的身心症,也不是自己疑神疑鬼的心理,而是真正「精神上的困擾」。

這些奇怪的症狀應該在很多臨終病人的身上都出現過,只因為病人沒有提出主訴而往往被忽略,臨床工作者也很難做盛行率的調查。重要的是,這些困擾代表什麼意義?是否需積極處理?或許,用傾聽及同理心就可以了。

其實病人或許很需要被了解,但因缺乏有效的溝通或處理方法,最後病患隱藏其情緒,代之而來的是極深度的憂鬱,甚至閉目不說話或不進食。當然不久之後,一般是2星期左右,病患逐漸衰弱,比平常預計的存活期再更短一點的時間內往生,也就是有些病人到此是完全沒有求生意志的。

相反地,有另一部分病人會恐慌地希望醫師常常去看他們,甚至幾乎快昏迷的病人也會醒來。他們雖不理會家屬,但對主治醫師的到來卻顯得很期待與安心。有些是對醫師表示信賴與寄託,因為他們不一定想會見親人,卻很關心醫師有沒有去看他們。

他們並非想繼續接受新的治療,而是對醫師的信賴,讓他們覺得人生的最後一程不至於太孤獨,因為可以從醫師那兒得到一股穩定的力量,成為在茫茫大海中的一盞燈,知道最後的方向。

很有趣的是,不論奇怪的症狀為何,病人將他們最後一段生命交給醫師後,對醫師的信賴將成為一股安定的力量,不再那麼恐慌。若能轉換這股堅定的力量,讓病患能夠「一路好走」,那是醫師能為病患所做最好的服務。病人往往會比家屬更可以感受到這一分真誠與溫暖。

但諷刺的是,家屬往往看不到這點(當然,達觀的家屬還是可以感受到)。若抱持「能活著最好,死亡是失敗」的態度來看臨終這件事,醫師想幫助病患開導最後一程,將被視為不夠專業、能力不足,他們不捨得親人的離去,所以將整件事看成不幸的事,更談不上功德圓滿,甚至有醫病溝通不良的事情發生。

但到底誰來評斷病人已病入膏肓、順利走完人生全程是正確的、無怨無悔的,或是,只是失敗的託詞,或是無言的結局?

人生該走的路是相同的,雖然每個人的人生理想不同,根器不同,心性也不同。到底人生的意義與熱誠、幸福是否有交集?人生是來體驗的,或是來完成任務、使命、功課的?是來享受,或是來受苦?

人生的長短與遭遇,為何有這麼多的樣態,而最後的結果卻只能如此歸類?幸與不幸之間,卻關乎人生的最後一段日子,數年或只有4、5個星期。

漫長的人生馬拉松賽跑將結束

有多少病患在已知將不久於人世時,生命最後一段路仍是自己安排的?應該很少吧。真實的情形,多半是不願意去承擔生命的痛,在我的行醫經驗中,無論男女老少都不太願意去面對。所以在生命的最後一段,幾乎都想嘗試尋找新藥來延長生命,甚至吃苦、耗費大筆金錢都願意。

當然,我相信一定也有些看得開的人,他們是不會上醫院來的,這些人的思想不一定是消極的,而是看清如來如去的人生,不能強求什麼,也不得執著什麼;父母怎麼走,我們就跟著前人的腳步走。

這些奇特的靈性困擾,其實多數是在提醒我們,在漫長的人生馬拉松賽跑裡,已搖響最後一圈的鈴聲,預告即將結束,是檢討成績的時候了。所以潛意識中會浮現許多影像,其中包括這一世的所作所為,或許也有自己沒有記憶卻又與自己有關的內心的激動。

曾經有許多經歷瀕死邊緣、後來被救活的病人,在我的勸說下,會跟我分享他們奇特的夢境。很少人研究臨終前病人的夢,但是我會盡量與想跟我分享的病人談他們的夢境。這些絕對不是無意義的夢,只是多數醫護人員沒去研究,甚至彼此也不談,一笑置之。但現代醫學不談並不代表不存在,只是缺乏研究分析的方法與途徑。

在精神科領域中,也不容易分析這些臨終的病人,因為他們既已失去社會能力,且存活的日子不多;也很少有現代的精神科醫師喜歡從事古典精神分析學,而是代之以傾聽、陪伴同理,及精神傳導物質之阻斷與輸通,所以功效是有限的。既然醫學、心理學無法分析,又如何幫病患解決問題、一路好走呢?

(本文摘自/死亡癱瘓一切的知識:臨終前的靈性照護/寶瓶文化)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

Previous Post

南部房價有它繼續漲!「唯一不同加價法」很親民? 她驚呼:應該自己當建商

Next Post

一位在自媒體世界裡打拼的女性- 雙木林媽專訪

Related Posts

當媽媽會遇到的「3困境」!過來人教你「這樣做」成為愛自己的媽媽

當媽媽會遇到的「3困境」!過來人教你「這樣做」成為愛自己的媽媽

2025-05-10
拒酒從我做起,健康一生守護-臺大醫院舉辦無酒日衛教宣導活動

拒酒從我做起,健康一生守護 臺大醫院舉辦無酒日衛教宣導活動

2025-05-10
華科基金會「525我愛我」照顧者喘息記者會-籲關注照顧者身心健康

華科基金會「525我愛我」照顧者喘息記者會 籲關注照顧者身心健康

2025-05-10
老婦上腹劇痛驚見「24公分巨瘤」!醫揭好發族群:定期健檢是關鍵

老婦上腹劇痛驚見「24公分巨瘤」!醫揭好發族群:定期健檢是關鍵

2025-05-10
台幣升值「急把美金換台幣」?前外商銀行主管教「2原則」穩住心態

台幣升值「急把美金換台幣」?前外商銀行主管教「2原則」穩住心態

2025-05-10
2025春夏「耳下短髮」當道!短髮入門「5種清爽髮型」縮小臉部比例

2025春夏「耳下短髮」當道!短髮入門「5種清爽髮型」縮小臉部比例

2025-05-09
Next Post
一位在自媒體世界裡打拼的女性-雙木林媽專訪

一位在自媒體世界裡打拼的女性- 雙木林媽專訪

Please login to join discussion

最新新聞

桃園市長張善政視察蘆竹南工路治水工程-要求克服困難如期完工

桃園市長張善政視察蘆竹南工路治水工程 要求克服困難如期完工

2025-05-10
臺中建設實力獲肯定-花蓮縣府組團來訪觀摩橋梁工程與維護管理

臺中建設實力獲肯定 花蓮縣府組團來訪觀摩橋梁工程與維護管理

2025-05-10
益州集團50週年啟新局-創辦人秦嘉鴻九秩之齡仍走在產業永續最前線

益州集團50週年啟新局 創辦人秦嘉鴻九秩之齡仍走在產業永續最前線

2025-05-10
高雄爭取台積電p6廠設廠機會-陳其邁市長:市府已做好萬全準備

高雄爭取台積電P6廠設廠機會 陳其邁市長:市府已做好萬全準備

2025-05-10
行政院長卓榮泰接見美京中華會館訪問團-籲僑界助力臺美合作與產業國際化

行政院長卓榮泰接見美京中華會館訪問團 籲僑界助力臺美合作與產業國際化

2025-05-10
當媽媽會遇到的「3困境」!過來人教你「這樣做」成為愛自己的媽媽

當媽媽會遇到的「3困境」!過來人教你「這樣做」成為愛自己的媽媽

2025-05-10
About Us

關於我們

「民生頭條」以社群共享、優質新聞為價值核心,在新聞、影音、節目、直播及社群方面深獲網友喜愛。沒有腥羶色與政治新聞,重視名家共筆,採用口碑行銷、社群分享、大數據調查,並引入區塊鏈創造媒體新價值,使本網站在台灣網路觸及率超過8成。
Videos

影音專區

民生頭條
醫聲醫事
Contact Us

聯絡我們

Facebook Instagram Line
© 2024 民生頭條 All rights reserved.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 主頁
  • 熱門
  • 健康
  • 房地產
  • 生活消費
  • 旅遊美食
  • 科技
  • 星球永續
    • 智慧健康
    • 永續生活
  • 影音
  • 專欄
  • 新聞
    • 國際
      • 國防
    • 娛樂
      • 遊戲
    • 專欄作家
    • 政治
    • 財經
    • 社會
    • 科技
  • 合作媒體
    • 中華超傳媒
    • 火報
    • 享民頭條
    • 南部中心
    • 優活健康網
    • 百傳媒

© 2022 民生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