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部最大聲/記者 報導
AI技術飛速發展,正全面改變設計產業版圖。設計師不再僅倚賴傳統技藝,更需靈活運用智能科技,開創創作新局。樹德科技大學生活產品設計系(產設系)工業設計教師林群超,於二年級課程中,結合文本探討與AI應用,引導學生深入解析東西方設計大師的作品精神,並運用AI技術進行桌燈構思的生成與迭代。課程特別強調「人性知能」(HI, Human Intelligence)的核心價值,要求學生以人本視角作為設計判準,透過美學、情感與功能的綜合判斷,實現兼具人文精神與創新表現的設計成果。最終作品呈現出雙大師風格融合下的桌燈創作,展現AI與HI協作的設計新趨勢,也為未來設計教學提出嶄新範式。
在這場融合東西方設計大師精神的燈具創作展中,學生們以細膩敏銳的觀察力,揉合AI技術與人性知能,展現出令人驚豔的創意能量。黃郁茵的《點亮星夜》以草間彌生標誌性的紅色短髮與圓點圖騰為桌燈外型,頭頂融入其經典南瓜元素。點燈之際,內部映照梵谷《星夜》,在趣味中增添一份靜謐與夢幻,將兩位大師的特質巧妙交織。許依翎的《時光星語》從沈文燮凝視舊時光的靜謐視角出發,結合梵谷《星夜》的流動星空與《向日葵》的生命力,譜寫出一盞詩意盎然的燈。葉沛璇的《夢的迷生》結合蒙德里安的幾何色彩與草間彌生的圓點符號,打造出如光之迷宮般的燈具,開燈後展現出無限、重複、迷幻的視覺效果。
郭乙妏的《22世紀》則以拉斐爾建築的金色拱門特色結合《神隱少女》無臉男的神秘感,打造莊嚴而奇幻的燈光語境。李翊綺的《幽光荷影》則將莫內的《荷花池》和宮崎駿的《天空之城》融合,創作出一座漂浮於空中的夢幻島嶼,讓自然與幻想共生。莊懷熙的《荷與蓮》以歐豪年的靈動水墨與莫內的柔潤意象對話,詮釋蓮花的流動生命力。
李昱憲的《框中的景象》以畢卡索藍色時期的憂鬱色調,對比葛飾北齋筆下的富士山美景;沈以安的《光之浮世》則將北齋《神奈川沖浪裏》與梵谷流動感線條融合,描繪東西方藝術的流動交融。柳美祝的《海的和服》融合浮世繪的和服意象與弗朗克·蓋瑞的面狀建築語彙,塑造出流動而自由的形體。
梁汝騰的《FLOWER》把村上隆的童趣風格與畢卡索的不對稱語彙結合,花朵燈罩宛如拼貼的臉孔,色彩活潑中帶有藝術的張力。李沛緹的《蒙隆美》則以村上隆小花的純真象徵與蒙德里安格子理性結構相結合,展現情感與秩序的共舞。蕭丞傑的《方怪》將蒙德里安的幾何結構與マニアニ的可愛怪獸風格揉合,呈現趣味十足的創意。
吳俊霖的《Vinebeam》融合慕夏自然曲線與Moonassi的極簡黑白,雕塑出一座人形燈具,燈罩象徵情感的生長蔓延。謝涵羽的《融金之時》以達利融化時鐘的超現實意象結合風中志郎流線之美,燈光如記憶在潛意識中緩緩甦醒。阮友孝的《BearXX》將KAWS的標誌性熊與波洛克的墨水飛濺藝術結合,白色簡約造型凸顯自由奔放的創作精神。
陳臻儀的《坐著的小朋友》以秀拉細膩的女性姿態結合中村萌溫柔孤單的人物,象徵光與情感的深層對話。黃靖媛的《Childhood》則以中村萌的人形結合Ben Houtkamp的幾何紋理,呈現純真與記憶的交錯。張雁茹的《亂序之間》,以康丁斯基的幾何秩序結合草間彌生的圓點混沌,象徵內心理性與感性並存的狀態。
宋文玲的《海的交匯點》則將草間彌生的圓點與莫妮卡的貝殼元素融合,燈體如同海浪與圓點交織的生動景象。莊巿圻的《畢卡彌生嶺》融合畢卡索的立體解構與草間彌生的圓點符號,透過幾何重構的造型與鮮明重複的圖案,呈現出藝術與日常生活交融的創新視角。最後,陳宏益的《如珠似玉》以水管造型搭配LED燈條,展現出流水般閃爍光芒,如珠似玉,別具一格的工業美感。
該項期中課程作品發表成果,擇優擺置產設系藝文櫥窗展出,歡迎大家前往參觀。
圖說一 師生與燈具作品合影。
圖說二 燈具作品圖示總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