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 翻攝自育華工業官網)
臺中大甲的自行車前叉大廠育華工業,近日正式公告將於2025年12月31日全面停業,並提前展開庫存出清,所有產品以六折優惠出售,未來不再接受新訂單。這起事件震撼自行車產業鏈,不僅突顯匯率與關稅帶來的壓力,也揭示臺灣傳統製造業在全球市場中所面臨的嚴峻挑戰。
臺灣產業一向依賴出口,但新台幣持續升值,使得出口競爭力下降,再加上美國對臺灣祭出「20+N」對等關稅,等於在主要市場設下雙重門檻。匯率升值直接壓縮廠商毛利空間,而高額關稅則讓價格優勢蕩然無存。當全球市場需求遲遲未見回溫,傳產出口企業更難以承受。
(圖/ 翻攝自育華工業官網)
育華工業自1980年代創立,以自行車前叉為主力,客戶遍及美國、加拿大及歐洲主要國家。近年雖嘗試拓展碳纖維與醫療輔具市場,但仍無法抵銷景氣下滑與貿易壁壘的衝擊。此次宣布停業,除意味著本土自行車零件產業鏈再度收縮,也將影響上游材料供應商及下游整車品牌,形成連鎖效應。
事實上,育華工業並非孤例。工具機大廠瀧澤科技先前也宣布自8月22日起實施「周休三日」,作為因應訂單下滑的緊急手段。顯示無論是機械產業還是自行車產業,皆深陷匯率與關稅的雙重困境。這些事件反映出出口導向企業普遍缺乏轉嫁成本的能力,一旦外部環境惡化,便難以維持既有營運模式。
專家認為,臺灣傳產若要走出困境,勢必得從高值化、品牌化與多元市場布局著手。僅依靠代工與既有市場,難以應對快速變動的國際貿易情勢。育華工業的停業,除了是一個企業的終點,也是一個警訊:如何在全球供應鏈重組、保護主義升溫的時代找到新的定位與競爭力,將是所有臺灣傳產必須正視的課題。
中華超傳媒
(文/ 黃俊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