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夫茶 圖/作者拍攝
文/陳維峰(台灣茶人、大學講師)
⸻
喝了舒服,還是喝了刺激?
茶文化的討論往往從香氣、火功、山場開始,但如果把時間往回推一代,我們會發現,上一代茶客真正的問題意識卻遠比風味更直接、更樸素:這杯茶,喝了之後身體會不會舒服?
這種在場的身體感,其實是構成上一代茶文化審美的核心背景。對他們而言,茶並不是今天精品消費市場裡的「透明之美」或「山場的顯影」,而是與日常身體直接相連的東西。茶要能解膩,飯後能清口,天氣濕悶時能祛濕,冬天裡能暖胃,而最重要的,喝下去不能讓腸胃翻攪,更不能「冷」。
這樣的感官判斷深深嵌入了傳統醫學的養生觀。中醫典籍裡反覆強調茶葉「苦寒」之性,若飲之過多,會損傷脾胃陽氣。於是,火功就成為必要的中介:透過焙火,茶葉的青氣被化去,寒性得以轉化為中和之氣。上一代茶人與茶客,幾乎本能地相信一件事:火足的茶才溫和,喝起來才養胃。
這個認知不只是書本上的理論,而是口耳相傳的經驗法則。香港的老茶樓裡,老人們會在點心後泡上一壺中重火的水仙或肉桂,因為「火功足」能去油膩、保腸胃;馬來西亞濕熱的氣候裡,華人社群更習慣用重火岩茶來抵擋環境的濕滯;閩南的茶莊則一再強調「不怕火大,就怕返青」,因為返青的青草氣在上一代人的語境裡,等於「喝了會不舒服」。
安全與香氣
於是,岩茶在上一代的文化坐標中,首先是一種「功能性的安定感」。喝茶不是純粹為了風味細節,而是為了確保一個身體的基線狀態:喝完不刺激、不翻胃、不「寒」。正因如此,中重火的工藝被奉為圭臬,因為它能同時解決兩個核心問題——安全與舒適。
然而,這種喝茶的方式,與當代年輕消費者的即飲文化已經出現斷裂。今天的茶客更關心「這杯茶有沒有花果香?有沒有清揚的透明感?」但在上一代的世界裡,問題根本不是風味層次,而是「喝下去對身體友不友善」。這種差異,正是我們要理解岩茶市場現況時,不可跳過的歷史起點。
焙火與返青的對撞
如果說「喝了舒服還是刺激」是上一代茶客的第一個直覺問題,那麼「這茶能不能存」則是他們緊接著的第二個考量。因為對上一代來說,茶並不是只為了當季即飲,而是要陪伴歲月、隨時間轉化。茶是否經得起時間的檢驗,決定了它的價值。而這個問題,最終都落在「焙火與返青」的辯證上。
存茶文化的必然
香港、馬來西亞、台灣閩南地區,長期以來都有強烈的存茶習慣。這不只是愛好,更是一種市場必然。氣候潮濕悶熱,飲食油膩厚重,人們需要茶來調養與解膩;但同時,這些地區的社會結構裡,茶也被當作一種資產與人情往來的媒介。存茶,不只是為了自己慢慢喝,也是為了能在歲月裡增值,甚至在親友間交換、贈送。
在這樣的文化裡,焙火的角色顯得至關重要。火功足的茶才能抵抗時間,不至於在數年後走味或返青。中重火茶即便剛入口顯得厚重甚至燥烈,但放上三五年,火氣漸退,反而能展現出圓熟溫潤的質地,入口安定。而輕火茶若放置過久,極容易返青,帶來青草、雜澀,甚至腥氣。這樣的風險,是上一代茶客不願承擔的。於是「不怕火大,就怕返青」成了金科玉律。
即飲文化的轉變
然而,當消費市場逐漸轉向中國大陸的沿海城市,特別是福州、北京、上海,存茶文化開始瓦解。這些市場的消費者,多半不具備長期藏茶的習慣。他們買茶,目的就是當年或隔年喝掉,而不是放上三五年再等它轉化。
這種「即飲文化」的興起,背後有幾個因素:首先,保存條件的改善:現代倉儲與包裝技術,使得茶葉能保持穩定,降低了返青的風險。其次,生活方式的加快:都市消費者沒有耐心等待多年轉化,他們要的是立刻可感的清揚花果香。最後,審美的改變:當風味語言轉向「透明」與「香氣顯影」,火功不再是必需,而變成「多此一舉」的掩蓋。
因此,在今天的市場裡,輕火茶開始有了生存空間。它可以即買即喝,湯感清爽、香氣直白,不需要經歷厚重的火氣消退過程。這樣的風格迎合了年輕消費者,也回應了精品咖啡、勃艮第紅酒那種「即飲透明」的文化趨勢。
焙火與返青之間的矛盾
這種存茶與即飲文化的對撞,使得焙火與返青的關係變得撲朔迷離。對上一代來說,焙火是必須,因為它是身體與時間的保證;對當代人來說,焙火反而成了一種「累贅」,因為他們要的不是穩重,而是清揚。
但矛盾在於,焙火過輕,返青風險仍舊存在。即便保存條件改善,若茶葉本身工藝不到位,仍然會在短時間內出現雜青味。這就解釋了為什麼當下市場裡「輕火茶的災難」時有所聞:喝起來雖然花香四溢,但兩三個月後開封,再試一口,就只剩下青澀與腥雜。
因此,對當代茶師而言,挑戰不只是焙火,而是「做青」。做青是否到位,決定了茶底是否乾淨,能否承受輕火甚至幾乎無火的處理。這也是為什麼今日許多專業茶人會說:「真正的關鍵,不在焙火,而在做青。」
市場的雙重路徑
今日的市場,於是分裂出兩條路徑: 存茶市場:仍然延續傳統的中重火思維,香港、馬來西亞,以及部分台灣藏家,仍堅信火功才是保證,只有經過時間沉澱的茶,才是真正的好茶。即飲市場:以福州、北京、上海為代表,消費者追求輕火帶來的清揚香氣,存茶習慣淡薄,更重視眼前的風味展現。
這兩條路徑,不僅反映了消費習慣的不同,也揭示了市場的分裂與不確定。岩茶未來的最佳型態,究竟是要延續「火功穩健」的傳統,還是擁抱「透明清揚」的新風潮,成為整個產業必須面對的核心問題。
這裡的矛盾,其實並不僅僅是風味的選擇,而更深地牽涉到文化與市場的差異。上一代人眼中的茶,是一種養生的方式,是安定心神的陪伴,是時間與耐性的積累;而當代的茶飲者,則更多將它視為一場感官的探索,強調透明、即時、清晰的風味表達,追求的是立刻湧上的愉悅感。
焙火與返青的討論,正好折射出這樣的斷裂。它提醒我們,岩茶站在一個關鍵的十字路口:究竟要繼續堅守「耐得住時間的茶」,將歲月與火功作為最終價值,還是轉而走向「立即展現風土的茶」,以直接、鮮活的姿態回應當代市場的渴望?
這樣的矛盾不會迅速得到解答。相反,它會長期存在,並且不斷地重塑市場的格局。正是在這持續的拉扯之中,岩茶的未來面貌才逐步顯現。
▲乾茶(作者拍攝)
▲葉底(作者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