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
臺北市自95學年度起推動「特殊優良教材教具」計畫至今逾20年,鼓勵教師結合專業知能與教學創意,研發貼近學生需求與生活情境的教材與教具。今年度共有102組作品參賽,最終評選出3件特優、19件優等及50件佳作,展現北市教師在教學研發上的實力與成果。
(圖/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
今年「融合教育類」表現特別亮眼,共有2件作品榮獲最高等第特優。作品兼具跨領域整合、素養導向教學,以及對學生差異的細膩回應,透過創新教材與多元策略,營造兼容並蓄、尊重差異的學習環境,深獲評審肯定。
在學前國小組,景美國小蕭君彤、林惠暖老師設計的〈詩韻樂章:AI共創的通用設計古詩樂曲學習教材〉勇奪特優。教材以杜甫〈客至〉為核心,結合音樂旋律、數位動畫與現代饒舌,並透過AI生成動畫與互動學習單,打造多感官的古詩詞學習體驗。設計跳脫傳統語文教學,實踐「通用設計」理念,讓不同能力與背景的學生皆能參與學習,展現融合教育「設計從一開始就考慮所有人」的精神。
(圖/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
在國高中組,新民國中林居延、何美嫻、洪君君老師的〈我們都一樣,卻也不一樣:在差異中學會同行〉同樣榮獲特優。課程以繪本《I Talk Like A River》引導九年級學生理解語言表達障礙者的處境,並結合ORID焦點討論與劇場體驗,讓學生親身感受「被誤解」的狀態,進而培養同理心與公民意識。整體設計不僅關懷特殊需求族群,更拓展至社會參與與多元文化理解,成為融合教育的典範實踐。
(圖/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
在「身心障礙類」方面,教師同樣展現創意與專業。大理高中王若萱老師以〈再也不推辭─打開你的美言濾鏡〉榮獲優等,教材以「美顏濾鏡」比喻修辭效果,幫助學生理解語言修飾功能,提升表達與寫作能力。課程融入AI影像辨識、互動簡報與學習單,並提供教師手冊,方便資源班與普通班彈性使用,落實「共學共好」理念。
(圖/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
國小組則由碧湖國小林盈君、周秉宏、楊婷雅與石牌國小顧薇合作的〈後山之舞〉獲得優等。課程以設計本位學習(DBL)為核心,結合自然探索、光影藝術與展覽策劃,帶領學生從戶外踏查到創意實作,不僅強化環境美感與永續意識,也讓身心障礙學生能透過多元形式參與藝術創作。
臺北市教育局今年投入1.46億元,改善108校無障礙設施,並新建3座共融式遊戲場(累計31座),持續打造友善校園。同時將特教助理員薪級由第5級調升至第7級,提升待遇與穩定性。本年度亦辦理1,034場專業研習,推動特殊教育與共融學習知能共享,讓「普特共學」理念深根校園,朝向更友善的共融社會邁進。
中華超傳媒
(文/ 黃俊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