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談曉泉/綜合報導
國民黨前立委陳學聖與清華大學兼任助理教授何志勇,在網路直播節目《志聖鮮思》,邀請被譽為「國內鑑識科學與新科技整合的先驅者」警察專科學校教授李承龍,討論時事議題。李承龍提到,台灣有相當厚實的鑑識科學基礎,自己曾幫助卡達成立警官學校,可見國際信賴。台灣應提升鑑識科學員額、提高層級,才能提升科學辦案量能。

李承龍首先提到,鑑識科學就是法律上的應用科學,讓刑案現場說話。然而,台灣在鑑識科學上常遇到問題,如沒有完整的全民指紋資料庫。台灣每年有兩百、三百具無名屍,每具屍體背後可能就代表一件命案,但因為欠缺指紋資料,而無法更有效率進行偵查。
李承龍說,台灣因為很重視個人隱私,所以不准採納指紋;但其實一般民眾出國,入境他國時就會被收集指紋、虹膜、臉孔等資料,這些資料都留給外國人,卻不願意留在台灣的資料庫內,幫助犯罪偵查。此外,如留有指紋資料,一定程度也能遏止犯罪,因為心裡會有所恐懼。陳學聖也說,過去當兵入伍時就要收集指紋,但後來大家覺得侵犯隱私就修法廢止。現在應該再討論是否恢復全民指紋資料庫。

李承龍續指,現在科技日新月異,也應該善用新科技預防犯罪,如臉孔辨識就是其一。先前倫敦奧運,倫敦警方擔心街頭犯罪提升,但倫敦的見警率又沒那麼高,因此善用當監視器進行人孔辨識。只要監視器一辨識出人像,便可以通報後台,同時監視器也有麥克風可以直接傳聲、遏止,這在維護治安很好用,也提升警察資源之利用效率;更甚,現在還有「步態辨識」系統,光看走路姿勢就能辨認。
何志勇提到,2017年司法國是會議,當時做出兩個與鑑識科學相關之結論,包括設立國家級司法科學委員會,整頓鑑識制度;提升鑑識體系能量,增加人才培育等。但至尚未落實,也連帶影響到國內鑑識科學的經費以及員額遲遲無法擴充。台灣過去很多社會關注的邢案,如白曉燕命案、鄭性澤殺警案、江國慶冤案等,都有賴鑑識科學協助才能辦案,是維護社會治安一大功臣。政府應該要重視鑑識科學。

李承龍表示,台灣有6、7萬警察大軍、2000多個法官、1200多個檢察官,卻只有600個鑑識人員,等於2個檢察官要共用1個鑑識人員,科學辦案的量能完全不夠。台灣其實有很完整的鑑識科學培育系統,從大學部一路到博士班,在世界是數一數二,難能可貴,自己也曾赴卡達,助其成立警官學校,顯示台灣的鑑識科學能力,世界有目共睹。
何志勇說,現在很多跨境犯罪有賴跨國合作,但台灣囿於外交地位,沒有機會參加相關國際組織,也不容易跟主權國家簽司法互助條約,導致跨國辦案能力受限,有時只能看他國臉色。台灣的鑑識科學很優秀,就應該善用自身優勢,務必要把鑑識科學相關員額擴編、提高層級,提升國際能見度,也能幫助台灣擴展與世界的司法互助。

最後,何志勇提到,李承龍在清大開設的鑑識科學通識課程頗受學生歡迎,然而台灣高教在通識課程投入的資源,與西方先進國家仍有差距。如美國哈佛、史丹福、加州大學體系等校,通識課程的比例佔學位總學分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約40至60學分;學生也多在大二才選系,觸及領域更廣。相較台灣大學的通識課僅有15至20學分,多半屬於輔助性質。李承龍也說,鑑識科學作為通識課,不只是帶大家認識相關學科,更是教導學生怎麼預防犯罪,只要知道壞人怎麼做壞事,自己就不會受騙遇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