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洪俊維 / 報導
在山海交會的臺東,一場從海洋的生態保育行動正悄悄展開,自然與人文學會今年在成功鎮三民社區與美山社區,透過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臺東分署農村區域亮點計畫,以科技創新、文化傳承與社區行動為核心,推動AI導覽、潮間帶公民科學與秘境生態教育等多元方案。這些行動串聯了社區與自然的連結,也展現成功在地青年以自身力量守護環境、實踐永續的決心。
AI導遊帶路 用科技品嚐海洋的永續滋味
「AI選的魚」將人工智慧導入海洋教育與生態導覽,在成功鎮三民社區作為主要實踐場域,建立成功鎮專屬的「在地水產資料庫」,蒐集五十筆特色魚種資訊,串聯十二間具有永續理念的在地餐飲與店家,形成兼具教育與旅遊的「低碳食魚地圖」,邀請成功在地青年與耆老共同設計「食魚教育課程」,讓在地故事與漁村文化成為教材核心。從漁港延伸到餐桌、從知識走向體驗,帶領民眾理解「永續捕撈」、「在地漁法」與「生態消費」的真正意義,透過跨世代交流,讓漁村智慧被看見,也讓AI科技與人情溫度同時登場,深化人與海之間的連結,展現成功鎮推動永續食魚文化的重要角色。

海人共學團 潮間帶裡的公民科學行動
另一端的海岸上,成功在地青年於美山社區的潮間帶,踩著浪花進行生態調查。從居民、青年到研究者,大家齊聚共同記錄生物種類、棲地樣貌與環境變化,並將資料上傳至「iOcean海洋公民科學資料庫」,這場在美山社區展開的調查行動,展現地方的「學習與連結」,讓阿美族的海洋知識與現代科學在潮間帶交會,也讓生態保育行動逐步融入社區的生活節奏,當人與海的距離被重新拉近,潮間帶不再只是採集的空間,而成為美山社區與成功居民共同守護的海岸家園。

AI選的魚,公民監測的海—成功鎮共創永續漁村典範
自然與人文學會是由一群長期關注臺東生態、文化與地方記憶的夥伴組成,透過重新梳理並認識在地文化,協助居民重新找回對生活環境的認同感。學會以「人」為本,以「低碳」、「減塑」、「永續發展」為共同願景,透過跨領域合作,連結外部資源並串聯成功鎮三民社區與美山社區等在地居民與業者,以多元方式回應地方面臨的環境與文化課題。
從教育、科技到公民參與,成功鎮正逐步編織出由三民社區與美山社區共同推動的海洋守護網絡,這些行動讓生態保育與永續理念真正落地,透過AI導覽、公民科學累積長期生態資料,成功鎮正在以最生活化的方式守護海洋生物多樣性,推動低碳旅遊、友善消費與在地永續共榮,成為東海岸海洋保育行動的關鍵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