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頭條
娛樂
健康
科技
生活消費
選單
娛樂
健康
科技
生活消費
熱門
政治
財經
國際
國防
社會
娛樂
遊戲
科技
區塊鏈
健康
醫療醫美
綜合
生活消費
房地產
旅遊美食
專欄作家
熱門
政治
財經
國際
國防
社會
娛樂
遊戲
科技
區塊鏈
健康
醫療醫美
綜合
生活消費
房地產
旅遊美食
專欄作家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熱門
政治
財經
國際
國防
社會
娛樂
遊戲
科技
區塊鏈
健康
醫療醫美
綜合
生活消費
房地產
旅遊美食
專欄作家
2歲童腹痛急診 竟是「7顆巴克球」緊黏大小腸
1
鼻竇炎只能開刀?「生物製劑」治療免手術
2
恐衝擊國家經濟!國內糖尿病併發症「人數倍增」
3
預防「皮蛇」有新招!新疫苗保護力長達19年
4
6旬婦上腹悶痛 埋線監測發現問題不在腸胃
5
領先全球!台灣提倡糖尿病「精準衛教」新觀念
6
運動香氛品牌贊助公益課程 攜手知名跑團建運動大聯盟
7
5歲以下小朋友不明原因頭痛嘔吐勿輕忽!就醫驚見腦部腫瘤
8
訓練小孩上廁所 專家:掌握4步驟
9
開完白內障還是霧煞煞?眼科醫「揪出真凶」
10
腸病毒重症前兆有這些!家長別輕忽
染髮有學問!食藥署:5撇步安心染、5族群不宜染
記者楊艾庭/綜合報導 進入中、老年後,許多人為了遮蓋白髮而展開染髮生活,也有不少年輕人為追求流行而染髮。到底,這些染髮產品如何作用於頭髮?就讓食品藥物管理署(下稱食藥署)來跟大家談談染髮劑的種類與作用原理吧! 目前市售的染髮劑依染色時效的長短,可分為永久染及半永久染兩種髮劑。永久性染髮劑會附著於毛皮質,最常見的是2劑式氧化型染髮劑,第1劑含氧化染料、第2劑含氧化劑(如過氧化氫)。而半永久性染髮劑則會附著於毛小皮(頭髮的外層)與部分毛皮質,常見成分為偶氮(Azo) 類酸性染料、以苯甲醇(Benzyl Alcohol) 等溶劑調配。 染髮5撇步,學會更安心 食藥署強調,染髮劑屬於特定用途化粧品,選購時務必確認購買的產品為衛生福利部(下稱衛福部)核准的染髮劑,並牢記「染髮5撇步」: 1.染前選:購買染髮劑時要選購有完整標示的染髮劑產品。 2.髮健康:使用前留意頭皮及頭髮附近的皮膚是否健康,有傷口時千萬不要染髮。 3.要看明:看清楚染髮產品標示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項。 4.安全染:以正確塗抹的方式使用染髮劑,應避免接觸頭皮,且不可用搓揉方式進行染髮。 5.全注意:全心注意染後皮膚狀況,每次染髮間隔建議三個月以上。 圖/食藥署提供 值得注意的是,若染髮部位是毛囊最多、最密集處,不當使用染髮劑可能出現紅斑、搔癢、水泡、皮膚潰爛等症狀。因此,使用前應先進行皮膚測試。過去曾有一位年輕消費者心血來潮購買染髮劑,由於其過去沒有染髮過敏經驗,亦無先進行皮膚測試,便將染髮劑直接塗抹整頭,還接觸到頭皮、頸部、耳後皮膚,不久即出現癢疹,因不停搔抓,最後甚至導致破皮及感染、流膿等狀況。 5大族群,不宜使用染髮劑 食藥署提醒,若您是下列四大族群,應避免染髮:(1)曾使用染髮劑引發過敏反應或身體不適者,(2)經皮膚過敏試驗後有異常情形,(3)頭、頸及臉部有腫脹受傷、皮膚疾病,(4)患病後恢復期及懷孕期,(5)腎臟疾患或血液相關疾病。除此之外,有些衛福部未核准洗髮兼染髮之產品,使用前應看清楚使用方法。 最後,如果想燙髮及染髮,建議兩者之間要間隔一個星期。染髮時,也不將染髮劑用於染眉毛、睫毛、鬍子等部位,以確保自身安全。若民眾使用染髮劑後發生不良反應,可至食藥署「藥品醫療器材食品化粧品上市後品質管理系統」通報(http://qms.fda.gov.tw/tcbw/)或撥打通報專線:02-2521-5027。想即時了解化粧品資訊及獲得更多相關知識,可上「TFDA化粧品安全使用」Facebook粉絲團,隨時掌握第一手的化粧品安全選購及正確使用資訊。 來源: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小孩尿床別再笑罵他!醫:大腦、膀胱連結失誤
記者楊艾庭/綜合報導 尿床是兒童很常見的症狀,但家長常以為「尿床長大就會好、尿床是孩童調皮搗蛋的表現方式」,這樣錯誤的觀念往往造成孩童的心理壓力增大,進而影響治療。根據統計,大約7%的小學生、1.5%的國中生、1%的成人有尿床的困擾。就讀小學五年級的小彬有白天尿失禁、晚上尿床的現象,每天早晚都包著尿布,到學校上課時也因此被同學霸凌、嘲笑,逐漸產生自卑的心態,告訴媽媽不想去上學。日前,媽媽帶他來到台北慈濟醫院泌尿科檢查,主治醫師楊緒棣副院長透過「小便日記」與藥物治療,近半年的時間,小彬已改善尿床、尿失禁的狀況,找回乾爽自在的人生。 泌尿神經尚未成熟、飲水習慣 造成小孩尿床 2023年5月30日為世界尿床日,世界兒童尿失禁協會對尿床的定義為五歲(含)以上的幼童,夜間無法經意識控制而漏尿,而「夜間多尿」、「膀胱過度敏感或異常收縮」、「大腦覺醒中樞異常」則為三大容易造成尿床的原因。楊緒棣副院長提到,孩童在成長過程中,泌尿神經系統會慢慢發育成熟,要是泌尿神經系統未完全發育,大腦與膀胱的連接就容易失誤而造成尿床,且男生好發率為女生的兩倍。 此外,飲水量、飲水時間是造成夜間遺尿的主因之一,每位孩童依照體重有不同的小便製造量,而小便製造量約莫等於孩童一天的飲水量,舉例來說,以正常標準來說,每1公斤需排出30-40C.C的尿液,因此30公斤的孩童,一天的小便製造量需要達到900-1200C.C,飲水量也須控制在此範圍內,才能避免因飲水過量造成尿床。 6歲是尿床黃金治療期 紀錄「小便日記」很重要 楊緒棣副院長表示,大部分的孩童從六歲開始參與社交活動、建立人際關係,因此尿床的黃金治療期在六歲,家長帶孩童來看診前,可以先透過「小便日記」紀錄孩童兩天的時間、喝水量、排尿量、排尿狀況,藉此讓醫生推估小便製造量、膀胱功能是否正常。看診時再安排非侵入性的尿流速圖、膀胱餘尿檢查排尿狀況,透過上述檢查將尿床分為「單一症狀尿床」、「非單一症狀尿床」。 「小便日記」紀錄孩童兩天的時間、喝水量、排尿量、排尿狀況。(圖/台北慈濟醫院) 單一症狀尿床會先以行為治療約束孩童的飲食、生活習慣,若治療無效再使用抗利尿激素或抗乙烯膽鹼藥物治療,治療成效近九成;而非單一症狀尿床則可能伴隨泌尿道感染、便秘、打鼾等症狀,需長期觀察、依症狀採用藥物或手術治療。 楊緒棣副院長提醒,想要減少尿床的次數,家長須依孩童體重控制攝水量、睡前兩小時不要喝水,更應以鼓勵代替責罵,讓孩童有健全的心理,以增加治療成效。尿床是不可忽視的症狀,特別是每週尿床四次(含)以上、有日間尿失禁或者到國中還在尿床者,就應盡速就醫尋求適切的治療之道。
為求「解脫」吃蛇膽、喝符水⋯異膚患者踏上不歸路
記者楊艾庭/臺南報導 異位性皮膚炎(簡稱:異膚)是一種反覆發作「慢性皮膚過敏發炎疾病」,可能是遺傳、先天免疫或後天環境等因素導致,然而,異膚是無法根治的,且多數患者從小就開始發病,對病友與照顧者來說可謂一條「不歸路」,患者確診後經常感到毫無方向,還得反覆承受皮膚發炎之苦,必須用一輩子的時間,尋覓最適合的方法與異膚共處。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27日於台南舉辦「我們異起面對・我的痛與癢」座談會,現場邀集10位病友與照顧者參與,分享彼此在照護、治療上的辛酸血淚與心得體會,並由皮膚專科鄭百珊醫師給予回饋。 漫長艱辛的治療之路 年輕病友誤信偏方花了40萬元 許多患者面臨疾病惡化,或嘗試各種方法沒有改善時,心理產生挫敗感也帶來更龐大的壓力,而照顧者通常是父母,看見孩子深受異膚的困擾,則會感到自責與焦慮,有時會因此引發關係間的衝突;也有不少患者,無論在學校或職場上,或多或少遭受歧視排擠,是一條漫長又辛苦的治療之路。 座談會現場一名30歲的女性病友分享,她從幼稚園就開始發病,當時關節處、手肘、膝蓋全是病灶,直到現在仍與異膚對抗中,每當發作時,不僅奇癢無比更會感到刺痛,因為搔抓導致皮膚破皮流血、流湯,有時甚至會用高溫熱水沖洗身體「暫時止癢」,但每次洗完澡後,皮膚發炎狀況加劇,永遠好不了。 早年醫療資訊落差嚴重,許多病友基本上不信任正規治療,因害怕使用類固醇或認為治療成效不彰,進而尋求偏方,卻因此花了不少冤枉錢,甚至反讓病情更嚴重。一名28歲的男性病友,從國中時期發病,為了擺脫異膚任何方法都嘗試過,跑宮廟、喝符水、抹香灰與民俗療法等,甚至花費將近40萬元使用偏方,卻沒有任何起色,後來攻讀研究所時,前往大醫院的皮膚專科就診,遵循醫囑並使用健保治療,病情才真正獲得改善。 保健品「排毒反應」是假議題!正規治療才能戰勝異膚 有些病友甚至喝過蛇湯、吃過蛇膽⋯⋯,每一次新的嘗試對病友而言,必須跨越心中極大的恐懼感,而最終沒有獲得改善,徹底的絕望感更使人陷入無底深淵。近年保健產品崛起,許多直銷人員打著治癒異膚的名義進行販售,若使用保健品導致病情加重,卻解釋為一種「排毒反應」,事實上這類說法毫無根據。 皮膚專科鄭百珊醫師強調,患者應尋求皮膚專科醫師的診斷與治療,現在治療藥物上已有突破性的進展,雖然異膚沒有辦法完全根治,但臨床上已有許多患者可以和平地與異膚共處,發作頻率以及嚴重度都大幅降低,生活品質更提升許多,勉勵所有病友堅持下去,配合醫師的治療一定可以看見曙光。
搖晃嬰兒是虐待!恐失明、癱瘓甚至死亡
記者楊艾庭/綜合報導 新聞報導時有所聞,家長或照顧者為了安撫哭鬧不停的嬰幼兒,選擇握壓住嬰幼兒手腳、肩膀或胸廓,甚至以劇烈搖晃方式,或是放在大腿上劇烈晃動,造成寶寶嘔吐、意識不清等情事。根據統計,這種劇烈搖晃導致的嬰兒受虐性腦傷死亡率達25%,而存活者有80%可能有失明、癱瘓、學習或語言障礙等終身失能的情況。國民健康署提醒,當寶寶哭鬧時,應採取正確的作法安撫,牢記「3不2要」原則,可以避免憾事的發生。 嬰兒搖晃症更名為「受虐性腦傷」 避免民眾對於「搖晃」定義過與不及 依據臺灣兒科醫學會建議,劇烈搖晃嬰兒是一種嚴重的身體虐待,常發生於未滿3歲兒童,尤其以2-4個月嬰兒最常見。如果在正常照顧下或與寶寶玩耍,而晃動到嬰幼兒頭部,並不會造成寶寶腦部受傷,家長不用給自己太大的壓力,為避免家長或照顧者的誤解,於2009年美國醫學會與臺灣兒科醫學會正式將嬰兒搖晃症改名為「受虐性腦傷」,目的是要修正民眾對於搖晃的觀念,通常都是非常劇烈的搖晃,才會造成腦部的傷害。 寶寶照顧錦囊 「3不2要」預防腦傷 寶寶哭鬧不安,有可能是肚子餓、脹氣、腸絞痛或尿布濕等原因所造成的情緒反應,照顧者在安撫時,請不要用力搖晃嬰兒,國民健康署提醒照顧者在安撫寶寶時,遵守「3不2要」原則: 不亂晃: 勿雙手抓住寶寶的腋下或把嬰幼童放在大腿上劇烈晃動。 不拋接: 勿上下拋接嬰兒,或將寶寶直接大力地丟到床上。 不撞擊: 勿掌摑寶寶臉部或頭部。 要支撐: 抱起嬰兒時,注意保護嬰兒頭頸部。 要耐心: 耐心緩和寶寶的情緒,若照顧者因寶寶持續哭鬧,而無法短時間安撫,可尋找其他照顧者替代照顧或以寶寶喜歡的玩具、音樂等用品,轉移嬰兒不安的情緒等技巧。 兒童健康手冊中的「新生兒照顧錦囊」以及爸爸孕產育兒衛教手冊,提供了更多安撫寶寶的技巧,另外歡迎點選健康九九+網站的影片(https://reurl.cc/lop1Lv)連結,學習如何防治嬰兒受虐性腦傷。
女性掉髮≠雄性禿!醫:體內缺乏「它」
記者楊艾庭/綜合報導 「不是掉髮就一定是雄性禿」,花蓮慈濟醫院皮膚醫學中心主任張中興表示,根據長期針對女性掉髮原因的分析研究發現,臺灣女性掉髮最多的原因,超過百分之五十是與缺乏鐵有關,而缺鐵原因有婦產科相關的疾病導致鐵的流失,或者腸胃道疾病導致鐵的吸收不良,另外長期素食者也可能因鐵的攝取不足,而導致掉髮問題。 「女性雄性禿」毫無研究根據 缺鐵、鋅都可能掉髮 張中興主任認為,女性掉髮卻被說是「女性雄性禿」,是沒有研究根據的;頭髮是皮膚高度分化的組織,需要各種因素到位才能正常生長,以性別框架「雄性禿」命名是不合宜的,仔細探究女性掉髮原因,第一類是缺乏營養(Nutrition deficiency),包括缺鐵或缺鋅,或鐵、鋅都不足,占比最高,第二類是自體免疫疾病引起,第三類是甲狀腺問題造成掉髮。 為什麼缺鐵因素過去沒有被發現?張中興主任提到,醫學上對缺鐵會關心的主要症狀就是貧血,然而貧血常是缺鐵的晚期表現;但血紅素(Hb)反應慢,很可能血紅素還沒低於標準值就出現掉髮了,因為掉髮可以是缺鐵的早期表現,檢測儲鐵蛋白(ferritin)才能更敏感的早期診斷。 隨著皮膚醫學的進步,逐漸發現鐵對身體健康的重要性,還包括影響頭髮生長。早期診斷早期補充鐵劑,當體內鐵濃度逐漸恢復時,髮量與髮質之後也會恢復健康。但如果未經檢查就被認為是女性雄性禿,那就無法對症下藥,也失去了改善的良機。 自體免疫疾病也是掉髮元兇 第二類影響女性掉髮常見的原因是自體免疫疾病,張中興主任指出,在最新的紅斑性狼瘡診斷指引裡,已經把瀰漫性掉髮列為診斷的重要症狀之一,透過抽血檢查「抗核抗體(ANA)」就可提早診斷出自體免疫疾病的潛在患者,對好發於女性的自體免疫疾病,掉髮的原因評估更顯重要。 甲狀腺分泌過多或過低都有可能產生掉髮問題,張中興主任表示,其他如某些藥物的副作用、精神壓力、以及不適當的減重,COVID-19感染等,都可能導致頭髮狂掉。 禿頭不一定是荷爾蒙作祟 可能是代謝症候群惹禍 不僅女性掉髮稱「女性雄性禿」不適合,張中興主任認為,男性掉髮被稱雄性禿也不完全恰當,因為這些病人不全然是因為雄性荷爾蒙分泌過旺造成的髮際線後退或頭頂禿成地中海,部分患者在35歲以前就發病,有可能肇因於「代謝症候群」,透過腰圍、血壓的量測,與監測血糖、三酸甘油脂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等五項因子有三項不符標準,即能早期診斷代謝症候群,經由控制飲食與適當運動等生活型態的調整,就可改善,並恢復髮量。 張中興主任說,代謝症候群會引起皮下脂肪組織發炎,進而影響毛髮的正常生長,若能早期控制,改善發炎,毛髮就有機會健康生長。「雄性禿」,是最被人熟知的男性掉髮疾病名,甚至連女生也被冠上雄性禿,這些以性別命名的疾病,常會成為僵化的標籤;掉髮,是一個有意義的身體疾病指標,建議諮詢醫師,正確診斷病因為宜。
老翁反覆腹痛 原來是肚藏巨大潰瘍
記者楊艾庭/綜合報導 70歲的趙先生患有糖尿病、高血壓,平時飲食無忌口也不會特別選擇低油、高纖食品,反覆腹痛逾一年,直至上個月才因腹痛至診所就醫,胃鏡檢查後發現胃有些微發炎,診所醫生初步給予口服藥物治療。沒想到疼痛消失了幾日,又開始產生腹痛,趙先生認為是先前胃發炎造成的疼痛,自行到藥局買藥,反而加劇腹痛。 一周後,至診所採檢糞便潛血呈陽性,進一步以大腸鏡檢查,看出有一巨大潰瘍,合併腸黏膜糜爛,於是轉介到台北慈濟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陳信宏醫師從電腦斷層發現大腸有多處憩室,合併乙狀結腸有一個巨大囊狀腫塊,甚至產生腹水,其中產生的憩室最大也已至7-8公分,經檢體取樣排除惡性腫瘤的可能後,以微創腹腔鏡手術切除乙狀結腸,五天後,趙先生平安出院,現已不再腹痛。 腹痛、腹瀉、血便⋯這些族群容易出現「大腸憩室炎」 大腸分為盲腸、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乙狀結腸和直腸,負責吸收水份和儲存糞便,而所謂「大腸憩室」是指腸內壓力增加而形成膨出的囊袋,大部份的人不會察覺,往往都是透過健康檢查、電腦斷層得知,若囊袋發炎即為「大腸憩室炎」。但並非所有的大腸憩室都會形成發炎的症狀,約莫只有15-20%大腸憩室的患者,會轉變成有症狀的大腸憩室炎,其中有症狀的患者最終需要接受手術的也是屬於少數人。陳信宏醫師指出,「大腸憩室炎」好發於平時經常性攝取高油、低纖食物、抽菸喝酒的人,出現「大腸憩室炎」的機率也越高,通常伴隨腹痛、腹瀉甚至產生血便。 陳信宏醫師指出,臨床上,會透過電腦斷層、大腸鏡檢查病患是否有大腸憩室,但因大腸鏡為侵入性檢查,不適用於已知腸道發炎的病人,以免發生穿孔的問題。「大腸憩室炎」分為四期,第一期、第二期會給予藥物治療,並以輕流質、低纖飲食為主就能逐漸改善病況;而第三期、第四期則會禁食,靠點滴給予水分及營養後,若症狀無改善,甚至加劇,則會選擇微創腹腔鏡手術切除病灶,最後將兩端腸子進行縫合,術後的腸道功能也無受影響,唯需注意傷口癒合狀況及術後控管飲食。 大腸憩室炎的表徵、疼痛點與其他腸胃疾病相似,許多民眾以為是單純腸胃炎,吃藥就好了而至坊間藥局買藥治療,對此,陳信宏醫師表示:「在不確定病因下擅自買藥治療只會造成病情惡化,若是臨床症狀較為嚴重或是門診治療後症狀屢次發生,則需要做詳細檢查,以免延宕治療。」除此之外,現代生活飲食西化,飲食中常以高油、缺乏纖維質的食物為主建議平時多吃蔬果雜糧等高纖食物並多攝取水分,減少憩室炎發生。
第 1 頁,共有 56 頁
1
2
…
56
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