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上難免會有不實的流言蜚語,該如何不捲入謠言是非呢?諮商心理師蘇絢慧於《習得安全感》一書中,分享「習得安全感」的10個步驟,包括建立自我概念、建立安全感、學習情感安撫⋯⋯等,幫助讀者建立自我界線,進而突破內心的限制與框架,重塑穩固的「心理安全感」。以下為原書摘文:
怎樣溝通才能不捲入是非?
生活的本質並不困難,難就難在人與人的溝通上。你是否有遭遇過類似的經歷:午餐時間,同事們聚在一起,熱烈地討論著某個人的是是非非;會議時間,有人會試圖把自己的缺失推卸給他人去承擔;茶水間裡,張三李四的故事猶如8點檔連續劇,每天都有新故事可閒聊⋯⋯這就是《笑傲江湖》提過的名言: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恩怨,有恩怨就會有江湖,人就是江湖。
有人的地方,就有是非,當職場流言蜚語不絕於耳,遇到喜歡八卦非議他人的同事,我們該如何溝通與應對,才不會捲入是非的漩渦,我們又該如何從容應對而保持內心的清明,並以智慧超越干擾,優雅轉身?
以同理心去打造理解的鑰匙
其實在人際交往中,必然會遇到與自己觀點不同的人,說著說著,彼此堅持的範疇越大,誤會和衝突就會越來越多。面對職場衝突或人際對立,「換位思考」無疑是高智慧的情商能力。拋開過往慣性的思維方式,以同理心去打造一把理解的鑰匙,就能以開放和尊重的心態去傾聽對方,從中化解職場中的是非八卦。
例如,你的工作團隊組成,有來自不同背景、不同性格的成員。有人做事謹慎,喜歡按部就班;有人思維活躍,喜歡挑戰創新。如果,我們按照自己的思考去評判他人,就可能出現這樣的問題:謹慎的人被批評為太過保守;而創新的人被批評為太過激進。
但積極的職場就是要像百花盛開,接納組員們各種各樣的性格的優點,從中為團隊創造更高的產值和效能。謹慎可以確保產品的質量,而創新可以帶來組織的活力。因此,學會換位思考是一種人際智慧,也是一種情商的體現。
但,這確實不容易,因為我們要學會放下自我,有耐心且開放地去接納與過往完全迥異的世界,從中找到理解和溝通的鑰匙,建立深刻、穩固的職場人際關係網。
4招化解職場流言蜚語
1959年美國社會學家爾文.高夫曼(Erving Goffman)曾提出一個富有洞察力的理論:他將社會比作一個大舞台,每個人都在這個舞台上扮演著不同的角色。這個理論被稱為「戲劇理論」(Dramaturgical Theory)。
意思是,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根據不同的場合和對象,調整自己的言行舉止,就像演員在舞台上演繹不同的角色一樣,我們也會跟著環境不斷地切換自己的「劇本」。正因我們置身於不同的「舞台」之中,所以,我們絕對不要固著於單一角色,反而是要與時俱進地調整心態,找到化解職場是非的溝通藝術,讓自己能平衡內在的價值感與外在環境的變動。因此,我們面對職場的蜚短流長,可以有以下幾項高情商的做法:
- 用沉默回應八卦:流言蜚語往往如影隨形,面對他人的爭論或非議,我們第一反應常常是去附和或爭辯。但這兩種極端做法,都會落入選邊站的迷思,不如像前輩提醒我的:面對八卦紛爭只要做到無聲勝有聲,就能明哲保身。所謂「言多必失,言少必得」,當你越急著辯駁,就會陷入「此地無銀三百兩」的泥淖,不辯不爭的沉默態度,反會讓流言者心生畏懼,不知你的底牌何時會掀開?最後讓謠言能在時間的稀釋下,漸漸平息。一如老子《道德經》說的:「聖人之道,為而不爭」,因此,忍辱不辯、寡言不爭的沉默態度是對抗流言最好的因應之道。
- 用寬容應對八卦:「人在江湖飄,哪有不挨刀」,面對職場上的刀光劍影,我們的本能反應常常是憤怒和反擊。《道德經》告訴我們:「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坦然而善謀。」面對職場的傷害,最好的回應,是放下執念,寬容和豁達。既然它出自於不智者的言談,你來我往的辯駁常如滾雪球般,越爭論,傷害越大。若是一笑置之,代表自己心如止水,不被擾亂,放下喧擾,其實是鍛鍊心靈的肌肉,寬容不只不易受外界影響,也能訓練內心的平靜和堅韌。
- 用自省終結八卦:有時候,是非的根源,恰恰反映出當下自身的言行。《論語‧衛靈公》提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化解職場是非的根本之道,還是要從自身做起。如果,我們習慣評論他人,自然也就成了別人茶餘飯後的談資,終結八卦最好的方式並非改變別人的溝通習慣,而是先反省自己的言談習慣。當你對自己有較高的標準和要求時,面對衝突、紛擾,你會著重於找出問題的癥結,而非咎責於人。當你常常反躬自省而不貳過,就能處事圓融,以前事為師,避免捲入是非的暗黑世界。
- 用智慧辨識八卦:職場上的矛盾,多是以訛傳訛、三人成虎的結果。當謠言甚囂塵上,我們要運用思辨力追根溯源,尋找事實的真相。謠言之所以常被傳播,常是因為它披著「似是而非」的外衣。當我們掌握第一手的資訊,從正確管道去核實消息的準確性,就不容易被謠言牽著鼻子走,捲入眾口鑠金的是非之中。畢竟謠言止於智者,我們只要安靜地聽,而不要躁進地說,就能像老子說的:「知人者智」,當你可以一眼就看出你面前的人是怎樣的人,那就是擁有識人知人的智慧了。
記得有次朋友正非議某位共同熟識的朋友時,我四兩撥千金地微笑回應說:「我和他認識不深耶!就不要胡亂發言,亂給他人隨便貼標籤了。」還有一次在辦公室,面對同事對立與衝突時,我幽默地回應他們:「各位我先暫時離開一下,工具人又接到老闆的指令了,我先去工作囉!免得老闆找不到我,他可能會焦慮。」
一如哲學家萊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曾說:「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每個人看待世界的角度不同,自然產生的視域也就不同,人際溝通你要考慮的不是誰對誰錯,而是兩人和諧的關係。同理心溝通就是換位思考,它能巧妙地化解人際衝突,以更友善、理解的方式與對方溝通,就能化干戈為玉帛,得到意想不到的美好互動。
面對在職場的是非和流言,我常以淡定之心面對,我們又何必太過在意他人對我們的褒揚或貶抑呢?一如尼采所說:「凡不能殺死我的,最終都會使我更強大。」
職場的人際互動,首要學會專注於己身的工作,面對八卦風暴,若是無法立即抽身,我也會轉念,專注於充實自身知識和技能為主,一如《莊子‧逍遙遊》提到的:「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
意思是,朝菌哪裡知道1月有30天;蟪蛄哪裡知道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當我們變得更加出類拔萃時,那些流言蜚語又怎能傷得了我們分毫呢?同時,回溯史冊裡的聖賢,大多經歷過非議和誹謗的陰霾。但,他們之所以能成就不凡,卓越超群,也正因有顆超脫是非的平常之心。
(本文摘自/習得安全感:打破焦慮循環,終止情緒內耗的安定練習/平安文化)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