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傳媒 專欄作家】文/ 運動心理諮詢師 陳泰廷
【為什麼選手表現起伏不定?背後真相,超乎你想像!】
你有沒有過這種感覺?練習時明明昨天狀態超好,今天卻一塌糊塗。教練過來跟你說:「表現起伏很正常,調整一下,沒事!」但你心裡想:為什麼我的表現不能再穩定一點?是不是我哪裡做得不夠好,才會這麼不穩定?
真相是:表現起伏,不只是「正常」,更是科學證實的必然!
因為你的身體狀態、心理情緒、睡眠恢復、甚至環境變數,都會在每天拉扯你的表現。這些自然變動,會造成「時好時壞」的結果。這不是你不夠好,而是運動表現的本質之一。
《訓練的重點不在於「會不會起伏」,而在於「趨勢有沒有向上」!》
• 如果你的表現一直原地踏步,代表可能卡在瓶頸,沒有找到真正的問題,或是訓練上沒有做出適度的調整。
• 如果你的表現雖然有波動,但表現趨勢線是逐步向上,那麼這些起伏都是有意義的,是你成長的證明。
《科學怎麼說》
1. 運動表現會出現低潮,往往來自多種因素的同時影響,例如焦慮、壓力、自信心下降與疲勞累積,才會讓選手狀態下滑。
2. 動作與心理本來就存在「重複中的不重複 (看似做相同的動作,實則動作細節都略有不同)」,所以浮動≠失常,而是系統正常運作。
3. 頂尖選手的成長曲線從來不是直線,而是波動中帶著突破,最終拉出上升趨勢。
4. 增加心理訓練,能減少焦慮、提升心理彈性,讓表現更穩定,起伏影響變小。
《教練與選手該怎麼做?》
1. 理解因果關係:認知練習和長期成長之間的因果關係,才不會因一兩次的起伏就否定自己,而是非常堅定相信自己仍走在成功的道路上。
2. 放長眼光:別只看單場或單週表現,用「月、季、年」的訓練內容和表現來看趨勢。
3. 設計彈性計畫:訓練中給自己緩衝期、恢復期與備案策略,低谷期也能安心前進。
4. 心理技能訓練:訓練中加入專注技巧、自我對話、壓力調節、賽前儀式等,都是提高表現的關鍵。
5. 定期檢視瓶頸:若半個月都沒進展,可能需要重新檢視問題和訓練方向,多
跟教練請教與尋求專業支持。
表現起伏不是代表能力差,而是你邁向成功的調整之路。
真正的冠軍,不是沒有低潮,而是能在起伏中找到上升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