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頭條

  • 娛樂
  • 健康
  • 科技
  • 生活消費
選單
  • 娛樂
  • 健康
  • 科技
  • 生活消費
  • 熱門
    • 政治
    • 財經
  • 國際
    • 國防
  • 社會
  • 娛樂
    • 遊戲
  • 科技
    • 區塊鏈
  • 健康
    • 醫療醫美
  • 綜合
  • 生活消費
    • 房地產
  • 旅遊美食
  • 專欄作家
  • 熱門
    • 政治
    • 財經
  • 國際
    • 國防
  • 社會
  • 娛樂
    • 遊戲
  • 科技
    • 區塊鏈
  • 健康
    • 醫療醫美
  • 綜合
  • 生活消費
    • 房地產
  • 旅遊美食
  • 專欄作家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 熱門
    • 政治
    • 財經
  • 國際
    • 國防
  • 社會
  • 娛樂
    • 遊戲
  • 科技
    • 區塊鏈
  • 健康
    • 醫療醫美
  • 綜合
  • 生活消費
    • 房地產
  • 旅遊美食
  • 專欄作家

在宅終老的幸福關鍵 李玉嬋推薦居家安寧

in 生活消費
2022-08-18
徐薇淳by徐薇淳
在宅終老的幸福關鍵  李玉嬋推薦居家安寧

居家醫療與安寧服務大推手-黃勝堅前總院長(前排右7)、醫療健康心理諮商與死亡悲傷輔導推手-李玉嬋教授(前排右6)、市聯醫中興院區院長蔡景耀、孫文榮主任、吳孟嬪主任、楊君宜主任及團隊(圖/市聯醫 提供)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住在自己家裡的一輩子幸福,能否有福氣延續到在自家善終?
可以的!
台灣的居家醫療設計足已讓人在宅善終,關鍵在於你我是否有機會先思考自主選擇居家安寧服務,在臨終與死亡靠近時,能安然面對。

居家醫療與安寧服務大推手-黃勝堅前總院長(前排右7)、醫療健康心理諮商與死亡悲傷輔導推手-李玉嬋教授(前排右6)、市聯醫中興院區院長蔡景耀、孫文榮主任、吳孟嬪主任、楊君宜主任及團隊(圖/市聯醫 提供)

醫療健康諮商心理學會理事長李玉嬋教授推薦,居家安寧照護已然成熟,預先了解並透過預立照護諮商,為自己決定人生最後階段的善終方式與居家醫療,就能幸福擁有高品質居家醫療與社區安寧醫療團隊到府服務,實現在宅善終,被所愛的親友圍繞往生,生死兩相安。

醫心學會創辦人湯發鉅博士呼應,台灣高齡社會的熱門討論話題是在宅終老或移居養生村,如何選擇;較少人知如何在宅/在地善終。能依自己心願自主選擇臨終時刻如何幸福走最後一哩,能不依循慣例送進醫院搶救、插管、往生,在宅善終、就地終老。

推動居家醫療與安寧服務大推手-黃勝堅前總院長、推動醫療健康心理諮商與死亡悲傷輔導的李玉嬋教授,應邀在111年8月16日擔任北市聯醫居家醫療與居家安寧服務分享會上擔任院外評審委員,一同見證北市聯醫各院區團隊這二年未因COVID-19疫情減低團隊熱誠,依然持續到府居家醫療與安寧服務,結合醫療養護與諮商心理師、復健師、營養師…,以及慈悲關懷社區的NGO組織和學校輔導系統等等跨專業人員,合力助病人自主在宅善終,在地老化,讓老有所終的目標可以成真。

(圖/市聯醫 提供)

李玉嬋教授分享其雖在台北護理健康大學多年直接服務並教授,臨終病人及其家屬的死亡悲傷輔導,仍深深被專業居家安寧團隊的愛感動。居家安寧醫療團隊長時間進入長期臥床的病人家裡,提供安寧服務善終過程,從生到死如影隨形陪伴關懷,完成在宅善終心願的服務。包括諮商後,病人自主簽下ACP預立照護諮商與AD簽囑;團隊實際執行BiPAP呼吸器移除的時機確認溝通共識,有機緣能互道愛、道謝、道歉、道別,及持續後續的緩和安寧照護,陪伴家屬送走病人,生死兩相安。

中興院區醫療團隊孫文榮主任主持分享會,邀集市聯醫各院區分享深入社區完成動人心弦的居家安寧服務故事與做法,鼓勵精進團隊彼此。自主思考,誰適合選擇、提供在宅善終服務? 這將是幸福老後的善終必修課。

相關文章

《變形金剛:萬獸崛起》強檔上映 OSIM 推聯名按摩電競椅

記者柯宗鑫/綜合報導 強檔電影《變形金剛 : 萬獸崛起》正式上映,OSIM特別集結大黃蜂和柯博文人氣主角,採鮮明配色加上特色圖騰腰枕,在國內推出多款按摩電競椅。
愛立信攜聯發科技改寫 5G 上行速度紀錄達 440 Mbps

記者柯宗鑫/綜合報導 愛立信(Ericsson)和聯發科技(MediaTek)使用上行鏈路載波聚合,成功於中低頻段創下440 Mbps的新5G上行速度紀錄。這一快速的上行速度為視訊會議、自媒體創作網紅及其觀眾帶來更好、更流暢的體驗,同時擁有更多的影格幀率 (frames per second, fps)和更高的圖像解析度。
布局智慧醫療 Epson 更新心率感測模組強化身體偵測

記者柯宗鑫/綜合報導 Epson於今(6/8)日更新Epson Wellness SDK(軟件開發套件),藉此提升PPG心率感測模組的使用便利性。除原有的手腕偵測外,升級版Epson Wellness SDK可實踐身體多部位的精確健康監測以及運動紀錄,同時有效提升產品應用面的效果。
新冠3成「腦霧」真的會失智!染疫後斷片、注意力不集中⋯醫1招檢測

台灣進入第4波疫情大流行高峰,感染新冠肺炎患者已超過1,000萬人,精神科醫師楊聰財表示,染疫康復後約三分之一患者出現「腦霧」後遺症,推估全台超過300萬人。曾收治一名40多歲公務員王先生,染疫後經常出現思考障礙、注意力缺陷、斷片症狀,影響工作差點丟了飯碗。楊聰財表示,「腦霧」是一種常見的新冠後遺症,與精神疾病,如失智、注意力缺陷、過動症等,皆屬於神經系統認知障礙,腦霧症狀可能持續3~6個月以上,為生活、工作、家庭帶來負面影響。常見以下情形: 短期、長期注意力不集中 思考能力下降 疲勞 判斷力不佳 記憶力不佳 衝動控制能力不佳延伸閱讀:失神又健忘,你「腦霧」了嗎?神經科醫師揭「6大核心症狀」腦霧如何診斷?楊聰財說明,若腦霧持續沒有改善,除了生活品質大幅下降,可能演變成廣泛性焦慮症,也可能是失智前兆。建議民眾可透過「專注力測驗」(CPT)及早檢測,若出現異常,需進一步接受藥物治療,同時調整生活作息來改善。他指出,CPT測驗是透過15~30分鐘內,利用類似「打地鼠原理」的英文字母閃現測試,蒐集患者的注意力集中、反應時間、反應正確率等分數,進一步檢測出腦霧是否存在。該測試已被廣泛應用於診斷和監測腦部疾病,包括身心症、精神疾病、認知障礙及腦損傷等,可在診所或醫院進行。楊聰財解釋,檢測結果指數小於30是正常,大於70為異常。若介於30~69的不穩定者,建議先調整生活作息,並保持充足睡眠及適當運動,減少壓力及焦慮來源,有助提高注意力及認知能力;若指數大於70的異常者,建議進行心理及藥物治療,必要時使用血清素及多巴胺藥物,並搭配卵磷脂、麩胺酸等營養補充品來改善。延伸閱讀:新冠後遺症易「腦霧」纏上身!中醫教喝「聰明湯」改善健忘、失眠腦霧恐造成失智收治上述個案的楊聰財指出,王先生經由「CPT測驗」後,發現其注意力指數85.2、衝動值62.5及警覺值(長期注意力)54.6,其短期注意力值大於70,準確度皆高於正常人,顯示嚴重短期及長期專注力障礙,建議使用藥物增加腦部神經傳導物質濃度、調整生活作息,注意力不集中症狀大幅減輕,工作情況也明顯改善。「腦霧經治療後,有50%是可以完全復原的,25%症狀會好好壞壞,但針對部分患者未治療,或20~25%腦部持續性發炎者,仍可能導致失智風險。」楊聰財呼籲,不管是否曾感染過新冠病毒,如民眾平時感到注意力不集中、腦袋疲勞、注意力不集中、無法專注等症狀持續2週以上,應及時就醫並接受相關檢查,以便早期發現介入治療。
鼻竇炎、感冒、鼻過敏怎判斷?醫揭「1表分辨」關鍵在鼻涕、膿痰顏色

常常鼻塞、流鼻涕,卻找不出確切病因?耳鼻喉科醫師指出,鼻子最常見的疾病包括鼻竇炎、感冒、過敏性鼻炎,但由於症狀非特異性、易被混淆,民眾常不清楚該如何自我判斷,以下提供「症狀1表比較」幫助民眾分辨是感冒、鼻炎還是鼻竇炎,也建議鼻竇炎患者「自我照護8招」。台灣鼻科醫學會秘書長、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耳鼻喉部鼻科主任戴志展表示,民眾常將鼻竇炎症狀,與感冒、過敏性鼻炎等上呼吸道疾病混淆,如果未能正確辨別診斷、早期介入相應治療,治療預後恐大受影響。延伸閱讀:「過敏性鼻炎」讓人半夜鼻塞睡不著?中醫揭「2穴位」一按就通暢如何及早發現鼻竇炎恐演變成慢性鼻竇炎,甚至合併鼻息肉的警訊?戴志展建議民眾可透過以下「1張表」分辨感冒、過敏性鼻炎、鼻竇炎的症狀差異:戴志展解釋,三者分辨關鍵在於:「不同於病毒感染的感冒無色黏稠鼻涕,或非細菌感染的過敏性鼻炎的清澈水狀鼻涕,典型的鼻竇炎會因鼻竇腔內受細菌感染,化膿而出現黃綠色濃稠鼻涕,且伴隨黃鼻涕倒流、咳嗽、或兩頰或前額脹痛等症狀,若超過2週以上未好,就有高機率是鼻竇炎,若症狀持續3個月以上,就屬於慢性鼻竇炎。」延伸閱讀:別以為鼻竇炎是小事!他長期鼻塞、聞不到⋯醫警告:長期恐併發腦膿傷鼻竇炎的嚴重併發症「鼻竇炎是一種動態且持續發展的疾病。」戴志展指出,台灣約300萬人有慢性鼻竇炎,但不少患者認為症狀輕微,只是流流鼻涕不以為意,未即時接受治療,然而鼻竇所連結的神經網絡錯綜複雜,若讓身體長期處於慢性發炎,甚至可能演變為鼻息肉增生,或影響到下呼吸道如胸腔、肺部健康。慢性鼻竇炎最嚴重的併發症包括: 眼眶併發症:包括眶周蜂窩織炎、眶蜂窩織炎、眶膿腫 顱內併發症:包括海綿竇血栓、腦膜炎、腦膿瘍此外,戴志展提醒,慢性鼻竇炎患者也可能加重肺部疾病共病,例如氣喘,若是合併有慢性鼻竇炎的患者,疾病控制情形相對較差。鼻竇炎的治療及照護8招台灣鼻科醫學會理事長、台大醫院耳鼻喉部鼻科主任葉德輝表示,鼻竇炎的成因不一樣,治療方法也不同,針對因感染所致的急性鼻竇炎患者,醫師會適當開立抗生素,避免疾病慢性發展;倘若發展成慢性鼻竇炎,輕症主要以類固醇鼻噴劑治療,重症則需口服類固醇,甚至開刀進行內視鏡鼻竇手術。台灣鼻科醫學會建議,鼻竇炎患者在預防及自我照護上,可善用以下方法: 遠離病毒、細菌及黴菌等微生物致病環境,預防鼻竇持續發炎 鼻竇炎手術後1週,可開始以生理食鹽水沖洗鼻腔,使用滴管或洗鼻器把食鹽水噴入鼻中清洗,每日2~4次 鼻竇炎手術後2週內,避免提重物、劇烈運動或喝酒進補 不可過於用力擤鼻涕,可一次擤一邊 每日喝足量的溫水,補充水分、吸入熱蒸氣,以保持鼻腔毛的正常功能 避免吸菸及二手菸害,遠離髒空氣、灰塵等有呼吸道刺激物的地方 出入公共場合,宜配戴口罩及勤洗手,避免受到傳染 本身有過敏性鼻炎者應積極控制,可減少鼻竇炎共病發生
夏天突然昏倒不一定是中暑!醫曝溫差導致「心肌梗塞」嚴重恐休克

日前,一位70餘歲的老先生在公園運動時突然昏倒,而被送到了急診室,心電圖顯示「急性心肌梗塞」,若不治療有高達3成以上的死亡率,非常危險。所幸經由心血管中心團隊,快速的啟動緊急心導管手術,老先生阻塞的心臟血管順利被打通並放置了血管內支架,經過2個星期的密集治療後,順利出院。「心肌梗塞」通常是因為供應心臟養分的冠狀動脈,因為年齡、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抽菸等原因逐漸的退化,產生斑塊堆積在血管內皮中造成阻塞,進而造成心肌的缺氧和胸悶胸痛的症狀。心肌梗塞的症狀主要是胸悶、胸痛,疼痛可以連到肩膀、後背、或是頸部,同時伴隨頭冒冷汗、喘不過氣等等,嚴重時會造成低血壓休克、甚至是心臟發生心律不整,或心臟停止而昏厥或猝死。有抽菸習慣、肥胖、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腎功能不全或洗腎患者、高齡等都是屬於高風險的族群。延伸閱讀:喝梅酒能改善心肌梗塞!教你如何挑青梅、釀梅酒3步驟、推薦搭配喝法夏天也會心肌梗塞?一般而言,冬季氣溫驟降,容易造成血管收縮甚至是痙攣,這時原本狹窄的血管會變得更嚴重,而引發出急性的症狀。根據國內外的流行病學研究,冬季是心肌梗塞好發的季節,但是在另一方面,當夏季氣溫特別高的時候,因為急性冠心症而至急診的人數一樣是隨著溫度的上升而變多。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醫師蘇彥伯指出,在夏季氣溫超過30℃時,發生急性冠心症的風險會漸漸升高,當溫度超過31.5℃,風險會增加接近3成;每上升1℃,整體的死亡風險會增加3%,倘若病人同時伴隨高齡或是糖尿病,過高的溫度更會增加因為冠心病而死亡的風險。延伸閱讀:劇烈胸痛、呼吸急促竟「心肌梗塞」!心臟內科醫師警:抽菸是元凶忽冷忽熱、溫差高都有風險為什麼高溫會造成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上升呢?蘇彥伯說明,溫度上升會導致血液的黏滯性增加、膽固醇上升、血管內皮受損,進而增加血栓形成的機會。高溫造成的體液減少更會加重上述的現象,過度的脫水在某些病人身上甚至會發生低血容休克,或是因電解質不平衡而發生致命性的心律不整。值得一提的是,不只是高溫,相當多的研究也發現處在忽冷忽熱過高的溫差(大於8.5度),或是缺乏空調而持續燜熱的室內環境下,都一樣會增加心肌梗塞發生的風險。目前台灣的天氣趨於極端化的型態,常出現極大的日夜溫差變化,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要多加注意。避免環境氣溫大幅度變化蘇彥伯呼籲,建議高風險的病友們,在天氣炎熱時務必多留意氣象預報,於高溫警訊時避免外出做劇烈的戶外活動,有需要出門時,必須做好遮陽避免陽光直曬,同時注意足夠的水分和電解質補充避免脫水。室內環境儘量保持涼爽通風,若室內溫度過高時,最好還是要有適度的空調,空調的溫度最好設定在26~27℃上下。倘若真的有疑似急性冠心症的症狀發生,還是建議儘速到醫院檢查,以免錯過治療的黃金時間。總而言之,避免環境氣溫大幅度的變化所造成的壓力,也是避免心血管發生意外事件的關鍵要素之一。
Next Post
帶ABC朋友吃沙茶爐!Sandy畫火鍋料「示意圖」 超狂菜單一看秒懂

帶ABC朋友吃沙茶爐!Sandy畫火鍋料「示意圖」 超狂菜單一看秒懂

About Us
關於我們


民生頭條》以社群共享、優質新聞為價值核心,在新聞、影音、節目、直播及社群方面深獲網友喜愛。沒有腥羶色與政治新聞,重視名家共筆,採用口碑行銷、社群分享、大數據調查,並引入區塊鏈創造媒體新價值,使本網站在台灣網路觸及率超過8成。
Videos
影音專區


Youtube Youtube
Contact Us
聯絡我們


Facebook Instagram